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获得的殊荣难以胜计:6次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3次普利策奖提名、29次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福克纳奖、菲茨杰拉德文学奖终生成就奖……她在196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之后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共有作品集159部,囊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书评、传记、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体裁包罗万象、风格不一而足。当然,她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仍然首推小说。半个世纪来,欧茨频繁出现在美国各大重要文学奖项,对欧茨小说的研究,将对我们把握美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外国文学动态》和《外国文学研究》提出“心理现实主义作家”这种说法以来,“心理现实主义”就成为国内媒体和译介评价欧茨时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心理现实主义”,欧茨的作品又是怎样体现出“心理现实主义”特征的这一命题,目前通行的论述却较为混乱,甚至存在互相矛盾之处。本文正是将心理现实主义这一要素作为全文的切入点和中心论题,对“心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以欧茨最擅长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时期的三篇作品作为范例;结合文本分析,剖析心理现实主义在欧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还原欧茨小说所指向的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说明“心理现实”是欧茨小说创作的灵魂所在。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当前欧茨小说研究的综述和概括,以及“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这一选题之研究意义。第二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和阐述,略去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仅用其来涵括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第二节简要介绍心理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分析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异同。第三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以欧茨早期、转型期、近期的三篇短篇小说为例,结合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以及纵向、横向的比较,来论证欧茨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继承、贡献与突破。第四章是对欧茨作品中心理现实主义的探究,联系欧茨个人经历探讨她的艺术创作根源,归纳欧茨短篇小说中心理现实主义的总体风貌;总结其文学成就和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的普及,文学审美诉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形式突破和技巧创新成为当代小说家不约而同的追求,欧茨在人物心理刻画领域的高超技巧,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