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行为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82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析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行为的现状,探讨了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行为的关系。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编制了初中生异性交往的初测问卷,在对219名初中生进行初测的基础上形成了初中生异性交往问卷,采用SPSS16.0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⑴从总体来看,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处于一种较模糊、不确定的状态,只有对生理、心理抽象特征的认识上正确率较高。 ⑵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在年级、性别、家长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年级越高,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认知越正确;初中男生的异性交往认知在抽象特征因子上优于初中女生: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初中生的异性交往认知越正确。 ⑶初中生异性交往方式在年级、性别、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⑷初中生异性交往内容在年级、性别、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⑸初中生异性交往场所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休闲场所上,其中以九年级比例最高,达到31.6%,而六年级最低,仅为13.3%。 ⑹初中生异性交往对象在年级、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四五个异性朋友”上,六年级的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年级。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只有一个异性朋友”的比例上,女生只有一个异性朋友的比例为4.5%,远远小于男生的11.7%。 ⑺初中生异性交往频率在年级、家长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显著,性别、地区差异不显著。六年级与异性交往的频率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家长受初等教育的初中生与异性交往的频率明显低于家长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初中生。 ⑻不同交往方式的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差异不显著。 ⑼不同交往内容的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在具体特征因子、“其它”因子和问卷总分差异显著。以生活琐事、理想未来为主要交往内容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要好于以学习为主要交往内容的初中生。 ⑽不同交往场所的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在积极影响因子、具体特征因子、“其它”因子和问卷总分上差异显著。除了学校以外以休闲场所为主要交往场所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要好于除了学校以外没有其它交往场所和以家里、学习场所作为主要交往场所的初中生;除了学校以外以娱乐场所为主要交往场所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要好于除了学校以外没有其它交往场所的初中生。 ⑾不同交往对象的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在各因子和问卷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异性朋友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要好于没有异性朋友的初中生;有很多异性朋友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要好于只有一个异性朋友的初中生。 ⑿不同交往频率的初中生异性交往认知在积极影响因子、消极影响因子、抽象特征因子、“其它”因子和问卷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几乎不与异性交往”的初中生,其异性交往认知明显不如经常与异性交往的初中生。
其他文献
学位
创造技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创新性国家、发展创造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技法的合理应用。本课题拟通过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创造学等研究成果,从分析资料入手,开展创造技法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试图建立一个与创造教育相结合的、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创造技法教学模式,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提出积极建议。本论文对创造技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陈王廷、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全佑、和兆元等诸多拳学大师,并由此衍生出陈式、杨式、武式、孙氏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都要围绕专业而展开,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分析我国本科体育专业结构及其调整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