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连环画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文艺作品,因其故事性及可读性,在二十世纪拥有广泛的受众。它作为幼年及青少年的重要启蒙读物,对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连环画不只是一种类型的艺术接受,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一种媒介。1966年至1976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秩序的破坏,让此前正常发展的社会轨迹被打破了,这变化也间接影响了连环画的创作。在极“左”政治的影响下,“文革”连环画成为了一个以政治标准去衡量好坏、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连环画都遵循着“高大全”“红光亮”“三突出”等程式化的创作要求,造成的结果是“文革”连环画成了极“左”政治的帮腔文艺,也因此被赋予了有别于其他时代独一的视觉符号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且不可“复制”。前人对于连环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连环画发展史与连环画艺术理论的研究,而专门以“文革”连环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果比较少,并且更多的是从艺术史、美术学、文化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从艺术社会学角度对“文革”连环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文革”连环画的产生、内容、形式与价值进行艺术社会学的分析与阐释,探究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从社会对艺术的影响考察,分析“文革”连环画的产生在社会背景及创作主体方面的原因,侧重从政治背景去探讨连环画的成因;第二部分考察艺术对社会的反映,从题材选择、主题表达、情节设置及主要人物的塑造四个方面去分析“文革”连环画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文革”连环画的艺术语言、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分析其独特的视觉呈现;余论部分着重于谈社会对艺术的评价,分析“文革”连环画的教育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追溯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及赋予于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