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进入21世纪,以新闻话语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体裁群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入到社会机构的各个角落,成为文化体系采集和评价信息最具影响力的话语形式、新时期社会符号语义场运转的主要促动力量。本文认为,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新闻话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学科——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都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新修辞学的主体互联性认知观使修辞处于文化体系所有活动的中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肯尼斯?伯克在语言方面彻底采取维特根斯坦式的态度,在“戏剧主义”理论视角下探讨话语作用于现实的象征行动,认为话语的意义不在于一系列所指而在于作为意义行为建构现实,并为文化体系提供了一种具有客观力量的模具和生存环境,亦即占主导地位的修辞范式。正是在上述学科氛围与相应的现实关怀中,本文从语言哲学、伯克新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理论视阈中,通过阐释性的质化分析探索一条新闻话语之动态、可协商意义的篇章生成、个体生成与种系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路径。全文由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勾勒出以大众传媒为介质的意义生产中现实与修辞的关系,以及语言研究界对意义剖析的范式调整,然后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并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组织结构。第二章在概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肯定了现今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剖析了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即本文的研究任务:以伯克新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评价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发展一个关于话语以及权力之生产性使用的肯定性论题,以利于对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主体互联性修辞建构进行系统研究与实际应用。第三章首先将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伯克的戏剧主义语言观上,即将语言视作象征性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在随后章节中论证的研究假设:新闻话语自身通过系统功能修辞模式实现意义生成,并同时在系统功能修辞模式中构成并促进社会符号意义潜势的沿革。我们还概述了本文所汲取的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伯克新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并简要论述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文论述的具体展开部分。第四章首先明确了语境、修辞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在归纳出新闻话语语境特点之后探讨新闻话语如何与社会符号性语境构成连结体并产生密切互动。一方面,我们探讨新闻话语在协商性、顺应性及可变性的语用原则指导下顺应其以“单向性”、“准互动”为特征的语境进行意义生产;另一方面,我们指出意义生产的过程又成为互文性话语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意识形态框架以及“知识—价值”复合体的形成。第五章论述新闻话语概念意义的修辞建构。我们运用戏剧主义“五位一体”方法,分析新闻话语中场景、行为、执行者、手段和目的所形成的不同前景化“关系比”如何形成“术语规范”,以不同的动机性与导向性将新闻话语的“客观性”局限于具体的现实语境。考虑到不同主导修辞下的异质话语行为动机,我们还考察了多义性与国际新闻话语中的文字冲突,研究主体互联性的意义建构如何以信息的形式组合成稳定的概念框架,在话语冲突中争夺意义生产权力与流通空间。第六章将新闻话语的人际意义修辞建构与当代语言学研究强调语言之人际的、变化的和可商议的意义的趋势相契合,研究新闻话语如何维护“客观性”的机构性修辞人格,在意义的篇章生成、个体生成、种系生成过程中促成、维护并发展意识形态“同一”与“同体”。本章着重利用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中的“摘引”概念,以探索、描写和解释新闻话语的直接引语如何被用来评价、采取立场、建构文本人格和协调人际立场和关系、建立话语联盟或分离等。第七章以信息连贯为中心概念,讨论新闻话语篇章意义的修辞性实现。我们分别从“交际—认知”和“认识—价值”维度切入,一方面以信息性、冗余性和可及性为主要参数,阐述新闻话语如何支持传播者便捷地播撒所选择的信息及其所携带的评价意义的同时,使能受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新信息量;另一方面挑战新闻语篇的线性信息连贯,提出我们所感知的连贯无不依托于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因而实质上是一个“认识—价值”维度的信息格式塔。“交际—认知”维度的信息连贯作为喻体,与作为本体的“认识—价值”维度的信息达成连贯性上的“同一”。第八章纵观全文,扼要总结了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指出了本研究的紧迫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理论架构意义。一方面,本研究积极应对入世后外国传媒进入中国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效实现对社会符号语义场的意识形态建构与维护;为面向21世纪的英语新闻复合型专业教学的诸核心课程提供有效和可行的理论参照。另一方面,意义生产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有利于阐明意义生产的主体互联性修辞实现,以及传媒话语与主导修辞范式的辨证关系。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阐述新闻话语如何以信息传评价、以概念促说服。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组织并发布信息的戏剧,是无须辩论而直抵说服的终极修辞的体现,并以其概念意义与评价意义、信息给予功能与说服功能的共生同体作为“结构了的结构性结构”推进功能性社会符号意义潜势的发展,在受主导修辞范式约束的同时亦构成其基石。2)建立新闻话语互文性意义生成的“修辞—评价”语义语用模式。通过对新闻话语直接引语的“修辞—评价”机制的剖析,本文不仅将现有的评价意义研究从“词汇—语法”层面推进到篇章层面,还论证了新闻话语中对话与多声的协商往往演变为在评价意义的指挥棒下的多声部有序合奏,在使能语义认知的同时实现语用控制。3)从信息连贯角度切入,提出新闻话语以“交际—认知”维度的信息连贯作为喻体,与作为本体的“认识—价值”维度的信息达成连贯性上的“同一”,使新闻话语以线性语言隐喻性地建构非线性现实,服务于构筑意识形态同体神话的动机。4)尝试形成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理论框架。本文遵循功能主义的语言哲学观,将伯克新修辞学的戏剧主义语言观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性质语言观相结合,借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思想,将伯克新修辞学的动机论、戏剧五位一体话语行动观、“同一”概念、文字学等基本思想重新整合并安置进入一个层级系统中,形成一个以象征性同一之动机为核心,并依次以戏剧五位一体诸要素、术语规范/文字学、未知等外环层面共同构成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个体认知与社会图景、话语行动与语言符号、已知与未知共生的大连结体系统,阐述意义生成如何以象征性话语行动介入社会秩序的建构及人类生存图景的演化,为跨越更多语类的话语意义修辞性生产研究提供参照。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出现的形式化、浅层化、合作学习小组结构不合理以及最终对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不科学等问题,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在实际
"三一律"的合理性在于,经由时间与地点的限定使亚里士多德含糊的情节整一性有了明确的规则。但由于这个规则不是从情节的本质属性上演化出来的,于是"三一律"又极易成为实现情
本文从分层教学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开展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思考问题和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
“女性”被认识并逐步形成的“女性意识”,标志着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随之,有关女性的自我书写亦成为文学在现代时空中的重要的审美构成。“五四”运动的发生,促使五四女作家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英语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并最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种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校教育的
在煤炭通风系统中,常用局部通风机去吹散其内的瓦斯浓度。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矿井的生产与人身安全。目前,矿用通风机正在向高效低噪的方向发展,斜流式风机在矿井通风中的应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仍然是以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和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或不能
把大众文化资源引入到中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于中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主要对大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它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薄弱学
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governance)作为一个理论框架近年开始流行,但还没有达成在概念定义上的高度共识,同时一些竞争性理论框架及类似的术语混淆与模糊了研究者的视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