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净合一、万善同归——永明延寿与宋代以后汉传佛教的转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明延寿是五代末宋初佛教的集大成者,他以“一心"融通禅教,倡导禅净一致、万善同归,对宋代以后直至当今中国的佛教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禅净合一”是在禅门流弊甚深的情况下,将深奥的佛教理论探索转向了重视念佛、礼佛等实践的大众佛教,强调了佛教信仰的仪式组织、修行制度的仪轨化。在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这一焦点问题上,延寿认为两者圆融不二,并无高下之别,只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应机而已;但同时,他又强调了通常为禅僧所忽视的净土修行。禅净合一开创了隋唐之后佛教实修的新时代,这对禅、净二宗乃至整个佛教归于“中道”意义重大。 “万善同归”是对净土修行的进一步拓展。延寿在秉持“一心”的基础上将“理善”与“事善”相结合,其中着重强调了“持戒”和“布施”。“万善”中还包含了大量慈善公益事业,这为个人修习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奠定了行动基础,也体现了佛教对世俗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在延寿的倡导下,“禅净双修”自宋代以来渐渐成为佛教的主流。佛教结社运动也逐步呈现出繁荣局面。民间团体的兴起使居士佛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佛教的重心开始由寺院向民间转移。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组织形式上的保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对念佛、忏法等各类行仪的重视,但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 纵观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延寿对“禅净合一”和“万善同归”的倡导体现了对“中道”的重新回归。如何将不落有无、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落到实处,应当成为佛教在现代转型中所遵循的内在精神。
其他文献
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技术与善之间的关系.全文由序言、主体和结论组成.在序言中,简要阐述了研究技术与善的意义.主体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从历史
高科技企业的分工与以往企业的机械分工不同,它更多地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这种分工要求高科技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实现扁平化和以人为本,在外部竞争上以企业运营重心为基础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