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河北省三河(廊坊)、景明(秦皇岛)、双娃(唐山)、汉沽(天津)四个奶牛场2007.1-2009.10月参加DHI测试的1,492头荷斯坦奶牛(其中三河牛场188头,景明牛场252头,双娃牛场863头,汉沽牛场479头)的19,744条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结合奶牛出生日、胎次、产犊日、测定日和DHI测定数据,建立牛群生产性能文件、体细胞分析报告、牛场泌乳曲线和产奶量校正系数报告、DHI数据分析报告,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计数(体细胞评分)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为奶牛饲养管理、育种与疾病防治提供系统、完整、准确的资料,指导农户及时纠正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配合重复力动物模型BLUP法,对在场母牛和所用公牛进行种用价值的遗传评定,估计了固定效应的BLUP值,预测了永久随机环境效应值,各个个体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加性遗传效应值(EBV育种值),并参照2008年中国奶牛性能指数CPI,对所有个体进行遗传评定,并为各场选留母牛,建立核心群,以及种公牛选择奠定了基础。分析结果表明,DHI(奶牛改良系统)在河北地区推广四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显示:体细胞计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景明牛场,由07年的平均135.89万/ml下降为09年的61.33万/ml,降幅达54.87%,降幅最小的是双娃牛场仅下降5.80%,由07年的69万/ml下降到09年的65万/ml,略高于国内隐性乳房炎临界值50万/ml;奶产量明显增加,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景明牛场由原来的18.40kg/日·头,提高到目前的28.90kg/日·头,增幅达57.07%,上升幅度最小的是三河牛场,09年产奶量达24.55kg/日·头,仅比07年增长7.95%;但是四个牛场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无显著提升。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研究发现:牛场效应、产犊年度、季节、胎次都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奶牛的产奶量呈稳步上升趋势,305d产奶量由产犊年份为06年的6407.69Kg上升为产犊年份为09年的8052.68Kg,差异极显著(P<0.01);体细胞评分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产牍年份在06年的3.71水平下降为09年的2.18水平,差异显著(P<0.05);夏季对生产最为不利,奶牛受热应激的影响致使产奶量较低而体细胞评分相应较高(达到4.15),这个SCS水平是四个产犊季节中最高水平,且和其它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奶牛产奶量并未呈现随胎次增加而不断增高的趋势,而是在第二胎达到最高;产犊年份和胎次对乳蛋白率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牛场和产犊季节效应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四个固定效应对乳脂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通过配合重复力动物模型分析和性能指数(CPI)的计算,CPI值排序前三名的种公牛2790、11190520、11102919,除2790号来自秦皇岛外,其余两头均来自于北京奶牛中心,其CPI值分别为2391.99、1326.76和1048.15。在四个牛场选择CPI指数在各场排名前1/3作为核心群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