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别诗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朝别诗为研究对象,联系整个南朝的文人生活形态,以南朝特有的士庶关系变化为视角,进而剖析南朝别诗当中所呈现出的一百七年间的文人家国之痛,通过对南朝以长江为特点的地域性的考察与分析,概括出南朝别诗的特质与诗歌风貌。在此基础之上,对别诗在南朝自身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为后世别诗创作提供的艺术经验进行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分别通过寒族与士族的仕宦状况及其别诗创作来描绘出整个南朝文人群体的别诗创作情况,以及在别诗当中所展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南朝文人几百年的悲欢离合。以此为依据,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第三部分对别诗特质以及艺术成就的正面分析。南朝寒门文人的仕宦状况与别诗创作主要通过鲍照、吴均、何逊、阴铿这几个诗人为主要对象来展开分析,鲍照的入仕艰难,仕途波迁,吴均的偶被任用,终被疏离以及何逊与阴铿的幕府漂泊的仕宦经历,构成了南朝寒人的仕宦状况与生活形态的一条线索,通过这些可见寒人在南朝士族阴影下的生存之艰以及寒人兴起的实质。这些文人经历在别诗中以深切的离别感受展现出来,并通过文人别诗创作在不同侧面构造、丰富了一个寒人群体的家国之痛。士族文人的仕宦状况与别诗创作则以士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同样选取了几个代表诗人,包括谢灵运、谢朓和庾信。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士族文人的生存仕宦状况,谢灵运的高傲姿态下对家族的深深眷恋,谢朓在政治旋涡中的如履薄冰以及庾信的深痛的乡关之思都是别诗当中所展现的一个士族文化逐渐走向没落时的文人群体心路历程,并构成了士族家国之痛的全部内涵。第三部分正面分析南朝别诗,一方面以长江的地域性与别诗中呈现的生命意识来表现诗歌特质,突出南朝的特点。地域性通过诗歌中出现的地名的辑录与分析,划出一条以长江为主线的文人行迹,并与南朝的政治特点相联系。生命意识则通过时间、流水以及云山烟水的意境来分别表现。另一方面,将永明前后的诗歌进行比较,总结出别诗自身在南朝的发展变化,并分别从情感与山水的融合、景物描写的透明感与层次性以及别诗的体制特点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南朝别诗为后世别诗创作所提供的创作经验。
其他文献
机体衰老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是机体生理、病理不断变化的结果,也是自然发展、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衰老最重要的表现是组织学器官的细胞退化,逐渐失去增殖的能力,以及过度
壁记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发生于魏晋六朝,兴盛于唐。壁记作为记体文的一种,又是以壁载记的官厅文,有其自身的特质和价值,因而在唐
在法理成为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中国法学共同关注的新时代,法理在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合法性是国家政治法理的核心议题。合法性范畴的法理意蕴不仅
韩东作为“第三代”诗歌的精神领袖,其诗歌生命至今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对伤害文学纯粹的因子一直保持着不妥协精神,并保持着独有的清醒和距离。另外,韩东从九十年代整个诗坛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白细胞介素(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精彩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它
王夫之的情感诗学,建立在其气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兼顾德性修养,最终指向审美升华,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诗学主张并加以发展。王夫之诗学中的儒家观念主要体现在他对诗的特性(“
韩军的名课《我的叔叔于勒》的整个教学流程可基本分为生字词认读、分析哲尔赛岛旅行等步骤。
<正>学前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端,是学龄儿童身心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国有大约一亿多的学龄前儿童,而三分之二甚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较为集中的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革命者形象和革命斗争生活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