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巴赫》的叙述学分析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犹如大洋彼岸的一块瑰宝,其独特的光辉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海伦·加纳是澳大利亚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孩子们的巴赫》被看作是澳大利亚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荣获南澳总理文学奖。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主妇雅典娜私奔,然后又回归家庭的故事,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弱小的地位,反映了女性为争取独立地位所做的努力。叙述学是一个分析文学作品的有用工具。本文立足于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话语、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孩子们的巴赫》这部小说进行深层次解读,挖掘其无穷的内在魅力。叙事视角是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视角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故事的呈现状态及读者的感受。加纳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下的叙述有利于加快叙述速度,而人物有限视角对于塑造雅典娜的性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两种视角的恰当运用及转化在深化主题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引语对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叙述者介入的不同程度,引语可以分为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以及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在本篇小说中,直接引语的恰当运用具有强烈的震撼性,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使读者彷佛身临其境,德克斯特的大男子主义、雅典娜的温柔善良及其斗争的勇气跃然于纸上。人物和情节也是小说故事的基本元素。该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其饱满的人物性格和其完美的情节结构。小说中的男性虽然在对待女性表现出了专制极端的倾向,但他们并不是彻底的坏人,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疼爱子女,善待朋友。他们性格中的大男子主义倾向是文化的烙印。加纳塑造出来的这些“圆形”人物形象让我们意识到女性要想获得自主权必须从文化入手,铲除使其滋生的文化温床。同时,反衬原则的使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深意。另外,雅典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她的性格从自卑到觉醒,到自信,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升华。这样的情节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情节”。所谓的人物情节也就是人物塑造的一种过程的形式体现。一部成功的作品,其人物性格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雅典娜思想及性格的变化及发展象征着着女性在斗争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小小进展。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本·琼斯誉为“时代的灵魂”,永世的楷模,德国诗人歌德甚至说,“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处于转折中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新的人文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步从传统的语言层次转到文化层次上来,翻译研究的的重点也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根据文化学派代表人
本文探讨社会语境因素与其对文化特指项(文化词语)翻译的影响。这是个重要的题目,其意义不言而喻。   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接着,详细综
本论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运用韩氏语境理论探讨了语境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基于真实语料—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分析。   韩礼德曾定义过语篇就是功能中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当代著名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代表作。小说行文简洁优美,内涵丰富,充满正能量;自1984年问世以来一直很受关注,曾多次获奖并被选入美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1898-1949)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和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们不仅广泛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通过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其目的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他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