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7月13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在莫斯科念出“北京”的时候,全中国沸腾了,中国申奥成功了,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对于中国的体育事业来说,无疑是一管强心剂。自此,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飞速向前发展。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标志我国开始由单纯依靠人口基数的体育大国向类似欧美等体育强国转型,全国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由此也开始重视辖区内体育事业的发展,继而对于体育产业的投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在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配备以及财政资金的拨款和补贴力度,以及在各地大量修建各种规模类型的体育场馆设施。 有关数据表明,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分布在中小城市、地级市、县的场馆总数为312250个,所占比例达到34。6%。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性体育场馆正在逐步成为个地方居民共享的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力资源。而地方性体育场馆设施正是基层全民运动的基础设施。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以陕西关中地区地方性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管理模式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方性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以及体育人口的增减。地方性体育场馆不仅包括地方大型综合性场馆设施,还应该包括地方所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职工住宅配套设施。地方性体育场馆设施虽然在质量上略逊色于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但因其设施简单,使用维护费用低廉,同时极大的方便了就近群众的体育锻炼要求。因此,在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的基础之上,地方性体育场馆作为基层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场馆,对于它的管理与研究,具有十分重大且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