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气相沉积纳米晶硅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antong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硅-碳负极具有高比容量和适宜的嵌/脱锂电位,将其与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匹配,是最有可能应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当前纳米硅-碳基负极材料仍然存在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以及电化学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故深入研究其制备、嵌/脱锂过程界面现象及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基于电子束蒸发物理气相沉积制备纳米晶硅,研究硅纳米颗粒和纳米硅-碳(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揭示嵌/脱锂过程负极材料的结构演变规律,表征负极材料的循环和倍率等电化学性能,分析容量衰减机制并提出优化方案,为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和工艺依据。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论及成果:(1)通过电子束蒸发和研磨实现了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物理气相沉积纳米晶硅疏松多孔,晶粒平均尺寸为33 nm。探究物理气相沉积纳米晶硅微观结构和生长规律,从理论上提出氩气调控气态硅迁移路径和通量。氩气流动方向与硅熔体表面平行且速度为1.16 m·s-1,不仅增加气态硅蒸发量,而且将气态硅集中迁移至出气口,实现高效制备物理气相沉积纳米晶硅。以乙醇为助剂,研磨物理气相沉积纳米晶硅,得到中值粒径50 nm的硅纳米颗粒。该硅纳米颗粒以非晶态硅为主、晶体硅为辅,表层主要是多价态的硅氧化合物。(2)探究了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过程结构稳定性和Li15Si4合金演变,并阐述其机理,为硅纳米颗粒与碳复合为电化学性能更加稳定的负极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核壳结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时发生剧烈的结构和物相变化:硅和碳因硅体积膨胀而破碎;锂离子因扩散动力滞后于电子扩散动力而聚集在局部位置,显著降低局部位置的电极电位。电流密度越大,锂离子聚集越严重,诱发Li15Si4合金于较高电压时在局部低电极电位位置不均匀地生长,破坏电极嵌/脱锂稳定性。(3)基于Li15Si4合金的演变规律以及电极界面现象,改进和设计负极材料。自组装法制备包覆结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硅:57.0 wt.%,中值粒径125 nm)。得益于硅烷偶联剂强化硅纳米颗粒与碳的复合,该负极电化学性能优异:0.1 A·g-1嵌/脱锂时,初始脱锂比容量为1178 mAh·g-1,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4%;1 A·g-1嵌/脱锂时,初始脱锂比容量为837 mAh·g-1,8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5%;倍率性能良好,特别是10 A·g-1电流密度时仍高达404 mAh·g-1。(4)在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基础上,为了探究高石墨含量条件下硅纳米颗粒粒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设计了硅纳米颗粒粒径不同的包覆结构纳米硅-碳/石墨负极材料(10.5 wt.%Si)。得益于中值粒径51 nm的硅颗粒显著缓解了体积应变,使得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电子接触性以及Li15Si4合金脱锂可逆性得到强化,该负极电化学性能优异:0.1和1 A·g-1嵌/脱锂时,初始脱锂比容量分别为505和308 mAh·g-1;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6.3%和91.5%;经高、低电流密度循环后,容量100%恢复到初始值,表明倍率性能十分优异。本研究的硅纳米颗粒和纳米硅-碳(石墨)负极材料材料制备工艺简单且环保;结合检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从嵌/脱锂过程负极材料微观结构变化和Li15Si4合金生长、脱锂等演变的角度深入探索纳米硅-碳(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及其影响机理,为纳米硅-碳材料体系负极的制备提供了可行思路。
其他文献
磁场下的液态金属冷凝,尤其是液滴凝固在电磁冶金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磁流体实验手段研究复杂、难以观测,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磁场下金属液滴的铺展和凝固过程及机理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虑竖直磁场对液滴凝固过程的影响,采用焓方法来模拟固液相变过程,并采用vof方法进行气液界面的捕捉和推进并考虑液滴与底板之间的接触热阻,通过与已有实验对比,确认了数值算法的精确性。随后,本文分别验证了
学位
为了解决09CrCuSb耐酸钢热轧卷分条切边过程中的边部分层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与SEM-EDS分析仪研究了3种09CrCuSb热轧卷边部缺陷,即边部分层、边部的端面凸起和平行于轧制方向的端面纵裂纹。结果表明,本边部分层缺陷实际上是由热轧侧导挤压所致,校正侧导位置后未再发生,判定边部分层缺陷产生原因的关键在于分层缺陷的内表面状态。端面凸起是因为连铸机精度偏差使铸坯发生边角裂,控制连铸机对弧与辊缝偏
学位
[目的/意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究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问题,可明晰不同系统视角所考察的主体、关键影响因素和利益相关者,有助于优化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要素布局,促进其实践并推动科学创新。[方法/过程]剖析生态系统理论核心内涵,分析其与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的关联,据此构建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生态系统框架,并提炼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现行做法、障碍与优化策略。[结果/结论]跨学科科研合作运行生态系统的微观
为深入揭示不同工艺条件下结晶器钢渣界面行为,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某钢厂断面为1 000 mm×230 mm的结晶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拉速(0.9~1.5 m/min)、水口倾角(12°~15°)和氩气流量(0~6 L/min)对结晶器钢渣界面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氩量为4 L/min时,拉速的增加会减小氩气泡上浮对结晶器水口附近钢渣界面的扰动,但靠近结晶器窄面处波高会随着拉速增大而
学位
乡村色彩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征,是乡村文化与景观风貌的重要外显形式。基于近年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将乡村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三大类,阐述了乡村色彩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总结了乡村色彩在量化提取、感知评价、规划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综述了乡村色彩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景观规划与改造、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未来应重视乡村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给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工作的要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各高中学校纷纷开始开发和运用校本课程,借助校本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为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新途径。因此,生物学科也需要积极地建设生物校本课程,结合生物学科特色,建设符合生物核心素质教育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生物学科,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教学,还需要提
目的:探讨应用鸟巢式护理干预对蓝光治疗黄疸患儿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2组黄疸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期间均予以患儿相应的基础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联合鸟巢式护理,比较护理前后2组患儿出暖箱时间、睡眠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情况。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