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盆地南缘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特征研究:基于地貌学和构造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c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造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发育的新生代地堑系统,具有较高的地震活动性,被认为是研究断陷盆地活动变形与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而位于块体南缘的渭河盆地,因其邻近青藏高原,且发生过1556年8.5级华县大地震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一直以来受到地学工作者的关注。前人关于渭河盆地活动构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东部和北部;而位于盆地西南部的秦岭北缘断裂带,由于缺乏清晰的构造地貌特征和良好的断层露头,其构造活动性不甚清晰。本论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针对渭河盆地整个南缘边界断裂(秦岭北缘断裂和华山山前断裂)开展了系统的流域地貌特征分析,厘定其相对构造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对典型断层露头的细致观察及14C样品的年代测定,并结合小型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对地貌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与此同时,在流域盆地的汇水口附近采集了现今河道砂样品,通过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测定,估算了流域的平均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南边界断裂构造活动性总体上存在西弱东强的特征,即华山山前断裂强于秦岭北缘断裂;2)其构造活动性沿着走向存在明显分段性特征,分段界线位置与断裂走向变化关系密切;3)华山山前断裂华县-华阴段在全新世仍然活动,与渭南塬北断裂被认为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4)在盆地东南部,构造活动性存在从盆地边界断裂(华山山前断裂蓝田-华县段)向靠近盆地中央位置(骊山山前断裂和渭南塬北断裂)迁移的趋势;5)流域平均剥蚀速率为~0.03-0.09mm/yr,可能受到构造、岩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对人口高度密集的西安及周边地区地震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加深对活动正断层构造变形特征的理解。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新构造变形的敏感地带,经历了北东向的挤压缩短和东西向的扩张,至今仍处于强烈的扩张过程中[1-4]。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东段,地形地貌复杂,新构造活
东秦岭是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钼矿成矿带,控制储量已达800万吨,对其矿床成因、物质来源以及后期热液流体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钼矿的成矿期主要分三
学位
螺髻山(4359m)属青藏高原东缘,位于川西南山地,西临安宁河谷地,东为邛海-大箐梁子-普格断陷谷地,是我国东部明确有古冰川作用而无现代冰川作用的地区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南陵盆地中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矿床勘查工作尚未结束,已有很多地质问题等待深入探讨,如成矿流体的起源和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