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与拉脊山断裂新活动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nt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新构造变形的敏感地带,经历了北东向的挤压缩短和东西向的扩张,至今仍处于强烈的扩张过程中[1-4]。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东段,地形地貌复杂,新构造活动极其强烈。区内活动构造发育,西秦岭北缘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主干断裂[5,6],其活动对区域构造地形影响强烈;高耸的拉脊山脉及两侧低缓的盆地构造也促使人们去研究其成因;研究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如何、它们的构造转换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对研究区内地形成因的意义,这些都是有待讨论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1936年康乐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并对拉脊山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地貌进行了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的活动由西土房一带继续向西延伸,过大夏河,经过切龙沟一直延伸至甘加盆地,甘加盆地以西未见到断裂新活动的踪迹。说明西秦岭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终止于甘加盆地。断层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得到两次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分别为(1932±54)a B.P.和(3602±89~5880±115)a B.P.。最新一次地震的离逝时间近2000年,可以定性的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未来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这两次地震事件也对应着西秦岭北缘断裂全新世三次活动期的后两期[7-10]。(2)1936年康乐6级地震极震区地表破裂现象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岩石崩塌、地震滑坡等。基岩崩塌现象沿断层皆有分布,东端的规模大于西端,且至少能识别出两期地震崩积物。地震地表变形主要集中在断裂东端,同震左旋位错约2.5m,垂直位错约0.6~0.7m,反映断层活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围子山断裂带可能经历了多期次地震活动[7]。(3)拉脊山断裂以逆冲活动为主,西段左旋走滑活动的迹象也很清晰。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拉脊山断裂以晚更新世活动为主,断错了多条冲沟的阶地,仅局部段活动时代可能为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较少,全新世活动可能已经向拉脊山两侧盆地内部扩展,但需要更多的证据[11-14]。(4)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晚第四纪活动终止于与积石山相邻的甘加盆地一带,说明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左旋走滑分量可能被积石山或甘加盆地吸收,从而促进了积石山的隆升。积石山全新世的隆升也促使其两侧断裂以隐伏断裂或活动褶皱形式向盆地内部扩展,从而导致金城-陇西6级地震及拉脊山南、北两侧20余次中等地震的发生[11-15]。(5)结合断层活动性定量参数、历史地震和弱震活动特征,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和拉脊山断裂未来中等破坏性地震值得关注,应重点该关注莲麓盆地一带、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离逝时间接近复发周期)、拉脊山断裂西段(日月山右旋挤压影响)和拉脊山弧顶及其北东侧盆地的大震危险性。
其他文献
①每次都将n个周期的时间记成了(n+1)个周期的时间;  ②每次在测量摆长时,都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  ③每次在测量摆长时,都将摆线长和小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  现在用“图像法”对这三种错误操作给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分析某个错误操作时都认为其它的操作是正确的。  一、每次都将n个周期的时间记成了(n+1)个周期的时间  设正确操作时测量n个周期的时间为t,则周期为T0=t/n,那么错
本文以青海省乌兰县毛牛山地区牦牛山组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层的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入手,对毛牛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及其火山岩进行了综合研究,本
大别山造山带是世界上出露超高压岩石面积最大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其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多种类型的低级变质岩。自超高压指示矿物如柯石英和金刚石
东昆仑南缘的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板块缝合带。本文选择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蛇绿岩以及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
沂沭断裂带内高桥盆地青山群火山岩由玄粗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SiO2变化范围为51.97~68.94﹪,形成时间为120Ma。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