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螺髻山末次冰期与环境演变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12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髻山(4359m)属青藏高原东缘,位于川西南山地,西临安宁河谷地,东为邛海-大箐梁子-普格断陷谷地,是我国东部明确有古冰川作用而无现代冰川作用的地区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区第四纪冰期遗迹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上,其冰川地貌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已知的山地中是罕见的。通过野外地貌考察—采样,室内沉积物多指标分析,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对螺髻山冰川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地球化学分析进行测定和分析及雪线计算,恢复末次冰期各阶段冰川作用时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划分出螺髻山地区末次冰期序列并探讨了螺髻山山地环境演化。野外地貌考察过程中运用相对地貌法,以及后期室内电子自旋共振(ESR)绝对年代测定,对螺髻山末次冰期冰进序列进行划分:末次冰期早期(MIS4,84±11ka)、末次冰期中期(MIS3b,58±7ka)、末次冰盛期(MIS2,14±2ka、17±2ka、13±2ka、26±4ka、33±4ka)。通过对本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析,本区基岩以长石砂岩为主,不同时期冰碛表现出的粒度组成差异较小;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在-0.55~2.233Ф之间,平均值为1.3709Ф,清水沟地区末次冰期早期的值为2.00Ф,末次冰期中期的值为0.91Ф,末次冰盛期的均值为0.822Ф,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末次冰期的三个阶段沉积的冰碛物粒度逐渐细,表明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小。通过电镜观察石英砂颗粒发现,冰碛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具有海洋性冰川发育的特点:颗粒形态不规则、颗粒表面起伏较大,呈棱角状,轻度磨圆、贝壳状端口、平整的解理面、平行和弧状解理台阶,还见有SiO2沉淀。从颗粒的磨圆程度上看清楚的发现,末次冰期早期石英颗粒相对浑圆,表明沉积年代久远。综合侵蚀堆积观察、沉积物多指标分析、ESR的年代测定,螺髻山的末次冰期这三个阶段的发育规模的比较,MIS4阶段大于MIS3b大于MIS2阶段,本区末次冰期的气候环境大的趋势为,末次冰期早期(MIS-4)的气候环境:冷干的气候,降水量偏少,沉积物以物理风化为主;末次冰期中期(MIS-3b)气候环境为:气候冷干,相对早期气候暖些,降水量相对最少,处于低温低湿环境。本阶段物理风化最强;末次冰期冰盛期(MIS2)的气候环境为:气候由冷湿向冷干过度,降水逐渐减少,物理风化作用越来越强。
其他文献
东昆仑南缘的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板块缝合带。本文选择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蛇绿岩以及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
沂沭断裂带内高桥盆地青山群火山岩由玄粗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SiO2变化范围为51.97~68.94﹪,形成时间为120Ma。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新构造变形的敏感地带,经历了北东向的挤压缩短和东西向的扩张,至今仍处于强烈的扩张过程中[1-4]。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东段,地形地貌复杂,新构造活
东秦岭是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钼矿成矿带,控制储量已达800万吨,对其矿床成因、物质来源以及后期热液流体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钼矿的成矿期主要分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