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及上限温度临界值的探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考察高温环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并筛选热敏感指标对断奶仔猪的上限温度临界值进行探究,为生产上对断奶仔猪的夏季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包括以下两个试验:试验一 高温环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考察高温环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6头平均体重为(8.61±0.24 kg)的28日龄“杜×长×大”(DLY)去势公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CON group)、高温组(HT group),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两组的圈舍温度分别控制在26±1℃、35±1℃,统一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高温组圈舍温湿指数增加且猪的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5);2)高温组猪的ADFI、ADG分别显著降低了43.13%、50.36%(P<0.05),F/G显著提高了16.06%(P<0.05);3)高温组猪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4)高温组猪的肝、脾、胸腺的脏器指数显著降低(P<0.05);5)高温组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仅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隐比值显著降低(P<0.05);6)高温组猪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7)高温组猪半腱肌中己糖激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中己糖激酶的活性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9);8)高温组猪结肠微生物的observed-species指数、PD-whole-tre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高温组猪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在属水平上,高温组猪结肠微生物中Desulfovibrio、Oscillibacter、Catenisphaera的丰度比例显著增加(P<0.05),并且热应激显著降低高温组猪结肠核心菌群多糖合成和代谢、运输和分解、脂质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其他次生合成物代谢、老化、内分泌系统、信号分子和交互的功能(P<0.05),显著增加信号转导、细胞运动、转录和遗传信息处理的功能(P<0.05)。由此可见,35℃高温可诱导断奶仔猪发生热应激及氧化应激,导致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脏器发育受到抑制,小肠形态结构的完整性受损,结肠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紊乱;结肠核心菌群功能的改变可能帮助宿主适应热应激。试验二 断奶仔猪上限温度临界值的探究本试验旨在探究以不同热敏感指标为标识时断奶仔猪的上限温度临界值。试验选用32头平均体重为(7.25±0.08 kg)的21日龄DLY去势公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其分为4组,即26℃组、29℃组、32℃组、3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圈舍温度分别控制在26±1℃、29±1℃、32±1℃、35±1℃,统一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26℃组相比,1)29℃组和32℃组猪的直肠温度升高(P>0.05),35℃组猪的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5);2)29℃组、32℃组、35℃组猪的ADFI、ADG显著下降(P<0.05),仅35℃组的F/G显著升高(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到ADFI、ADG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临界温度分别为30.02℃、30.63℃;3)各组猪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4)35℃组显著降低了猪肝、脾、肺与胸腺的脏器指数(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断奶仔猪脾、胸腺的脏器指数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临界温度分别为35.12℃、34.83℃;5)29℃组、32℃组和35℃组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显著降低(P<0.05);29℃组、32℃组和35℃组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VH发生显著变化时的临界温度分别为30.12℃、30.16℃、29.88℃;6)29℃组、32℃组、35℃组猪空肠粘膜中ZO-1、ZO-2和Occludin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断奶仔猪ADFI和ADG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上限温度临界值为30.0~30.6℃;以小肠形态中各指标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上限温度临界值为29.9~30.2℃;脾和胸腺发生显著改变时的上限温度临界值为34.8~35.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高温可诱导断奶仔猪发生热应激及氧化应激,导致生长性能下降,脏器发育受到抑制,小肠形态结构的完整性及屏障受损,血清抗氧化功能降低,结肠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紊乱。以ADFI和ADG为热敏感标识,断奶仔猪(7-14 kg)的上限温度临界值为30.0~30.6℃;以小肠形态为热敏感标识,上限温度临界值为29.9~30.2℃;以脾和胸腺的发育为热敏感标识,上限温度临界值为34.8~35.2℃。
其他文献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儿童数量与日俱增。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城市的高速扩张不断地压缩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成都市作为首提建设“公园城市”的城市,通过“提质增量”扩充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的技术支持。使用后评价作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已与风景园林行业融合,但针对儿童使用群体在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憩研究尚为稀缺。本研究根据成都
小麦加工品质是小麦育种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之一。LMW-GS是麦谷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面团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认识和评价小麦资源低分子量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s,LMW-GS)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优异基因,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资源。利用Glu-A3和Glu-B3位点等位变异特异的分子标记对五种中国地方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影响,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全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20%以上的人口提供营养物质及能量来源。常规的小麦遗传改良增产幅度有限。因此,探索小麦增产新途径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在遭受损伤之后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能迅速恢复生长,补偿损失,甚至带来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水稻OsWRKY97基因功能研究2)水稻OsDUF946.4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探索。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干旱,盐碱,极端温度等都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水稻基因组研究的重点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分析。新基因的发现以及功能的验证则是功能基因组学
1.一份水稻细胞质遗传黄化突变体的鉴定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与水稻的产量密切相关。叶色突变体是一种性状很明显的突变体,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分化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研究的材料是由粳稻品种ZH11在组培过程中产生的突变体1048-3,其主要表型为叶片黄化。通过不同正反交组合F1和F2植株叶色以及标记基因的调查,证明该突变体可以正常进行杂交分离,且是
作物抽穗开花时间与最终产量密切相关。杂交水稻优势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之一就是对抽穗开花时间的调控,在兼顾产量和收获的情况下,杂种开花时间稍有延迟具有更高的产量水平。本课题组在Syn-SAU-24/绵阳1848(MY1848)//Y3///川麦42(CM42)合成小麦改良品系中发现,含纯合MY1848的Ppd-D1MY1848位点的品系表现为极端晚抽穗,含纯合CM42的Ppd-D1CM42品系为早抽穗
在旧城更新的浪潮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基础。局限于建设水平和年代条件,老旧社区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民多样的活动需要,因此改善老旧社区外环境,优化居民活动体验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必要环节。本研究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公共空间为调研对象,以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和游园空间为样本单元,通过问卷访谈法和行为注记法收集记录老旧社区居民的人口结构、行为模式和公共空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AABBDD)是世界上最早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2n=2x=14,AbAb)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野生一粒小麦向普通小麦基因转移的转移过程中,从A基因组染色体当中区分出Ab基因组染色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于野生一粒小麦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以普通小麦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基因型肉用牛:地方黄牛(宣汉黄牛:XH(Xuanhan yellow cattle))、西门塔尔杂交牛(我国推广面最广的品种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牛:Simmental crossbred cattle:SC(Simmental×Xuanhan yellow cattle))和犏牛(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牦牛-犏牛:cattle-yaks:CY(Jersey×Maiwa
全豆豆腐作为新型的全豆豆制品,其加工制备可避免水溶性蛋白质丢失,并保留大豆中各类生物活性物质,如异黄酮、膳食纤维、皂甙和低聚糖等营养物质。针对全豆豆腐加工原料的适应性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大豆原料的全豆豆腐的加工特性及不同品种大豆制备的全豆豆腐的氨基酸营养价值。1采用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19种大豆原料理化成分含量如粗蛋白、脂肪、钙、磷、植酸和可溶性蛋白及7S/11S比例表现出较大差异;所制备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