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视角下的成都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成都市玉林社区为例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旧城更新的浪潮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基础。局限于建设水平和年代条件,老旧社区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民多样的活动需要,因此改善老旧社区外环境,优化居民活动体验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必要环节。本研究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公共空间为调研对象,以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和游园空间为样本单元,通过问卷访谈法和行为注记法收集记录老旧社区居民的人口结构、行为模式和公共空间建成后使用情况,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对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和居民行为模式展开分析。首先从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四个层面勾勒出老旧社区居民构成特征,其次基于问卷数据提取出公共空间环境因子,对样本空间的环境要素进行满意度与重要度分析,并以IPA方格图呈现评价结果,最后应用统计软件分析行为记录数据,研讨了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下居民的行为模式,为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分析结果显示,公共空间使用的主要群体是中青年和老年人,性别比例均衡,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退休人士较多。停留时长以30分钟至1.5小时为主,社交活动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主流选择,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选择参与。提取出“公共设施型”、“人工景观型”、“植物景观型”、“空间基底型”四类因子,因子间权重分布均衡,“公共设施型”最受关注。三个类型空间的使用对象、行为活动和满意度评价存在不同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的针对三类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状况分别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在此基础上,完成玉林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方案。以上研究内容主要从POE角度丰富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并为成都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供实际的策略指导,为改善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身边游憩景观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只寻求注重视觉美感的景观早已不及当代人对于游憩景观空间的渴求,人们从全然的重视当代美学和功能性的视角变为景观空间内领略的舒适度所需上,寻觅更好的景观空间综合体验。如今,公园作为一个社会大众休闲娱乐、观光游憩的关键场地,日益被人们看重和依靠。它对人们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正在悄然上升,不仅能优化城市环境,游憩者还可通过在公园中
本文以成都市成都青龙湖公园为例,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从使用者需求与行为活动特点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通过对成都青龙湖公园内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公园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访谈,对公园8个景点进行环境观察和使用者行为活动观察分析,对公园整体环境进行痕迹观察与分析,各景点行为地图分析,对大众点评网成都青龙湖公园评论进行星级、评分、评论数目分析;词频分析;评论情感分析;评论语义网络分析,并针对各个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环境的威胁。稻瘟病作为威胁水稻生长的世界性病害,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杀虫剂的使用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减轻稻瘟病害,但随之带来了环境安全问题以及耐药性问题。其次,近年来全球降雨量逐年减少,严重影响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的产量。因此,选育优秀抗性基因用于育种工作成为高效合理且持久的防治方法。HCF106是mtt A/Hcf106家族蛋白,在拟南
21世纪正面临巨大的全球健康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渴望通过户外游憩来放松身心和舒缓压力,城市公园已被视为是促进居民健康和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绿地促进健康恢复的功能,实现医学模式由医院治疗为主、向日常防治为主的转变,加强和拓展具有高质量恢复潜力和审美价值的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近年来的大多数恢复性环境研究都只把注意力放在空间特征与视觉感受上,从视听感知出发对具体景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儿童数量与日俱增。城市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城市的高速扩张不断地压缩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成都市作为首提建设“公园城市”的城市,通过“提质增量”扩充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的技术支持。使用后评价作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已与风景园林行业融合,但针对儿童使用群体在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憩研究尚为稀缺。本研究根据成都
小麦加工品质是小麦育种的重要育种目标性状之一。LMW-GS是麦谷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面团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认识和评价小麦资源低分子量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s,LMW-GS)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优异基因,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资源。利用Glu-A3和Glu-B3位点等位变异特异的分子标记对五种中国地方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影响,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全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20%以上的人口提供营养物质及能量来源。常规的小麦遗传改良增产幅度有限。因此,探索小麦增产新途径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在遭受损伤之后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能迅速恢复生长,补偿损失,甚至带来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水稻OsWRKY97基因功能研究2)水稻OsDUF946.4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探索。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干旱,盐碱,极端温度等都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水稻基因组研究的重点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分析。新基因的发现以及功能的验证则是功能基因组学
1.一份水稻细胞质遗传黄化突变体的鉴定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与水稻的产量密切相关。叶色突变体是一种性状很明显的突变体,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分化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研究的材料是由粳稻品种ZH11在组培过程中产生的突变体1048-3,其主要表型为叶片黄化。通过不同正反交组合F1和F2植株叶色以及标记基因的调查,证明该突变体可以正常进行杂交分离,且是
作物抽穗开花时间与最终产量密切相关。杂交水稻优势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之一就是对抽穗开花时间的调控,在兼顾产量和收获的情况下,杂种开花时间稍有延迟具有更高的产量水平。本课题组在Syn-SAU-24/绵阳1848(MY1848)//Y3///川麦42(CM42)合成小麦改良品系中发现,含纯合MY1848的Ppd-D1MY1848位点的品系表现为极端晚抽穗,含纯合CM42的Ppd-D1CM42品系为早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