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北宋安陆人。皇祐五年,应进士试,为第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曾入直集贤院,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元年,拜翰林学士。郑獬工于诗,自幼便富有才气,以诗文而著名,《宋史》称其诗:“词章豪伟俊整,流辈莫敢望”。[1]《全宋诗》收其诗七卷(580-586)。共计四百余首。其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清新自然,有很强的写实性和艺术性,但人们对郑獬诗歌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以郑獬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为基础,对郑獬诗歌作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郑獬的生平及思想。郑獬年轻时曾历尽艰辛,游历求学,却屡试不中,但他锲而不舍,积极进取,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于皇祐五年,应进士试,高中状元。从此踏入仕途,曾官至翰林学士。獬为官正直,关心国事,关注现实,关爱百姓,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特点。这也影响到他的文学观念,郑獬主张:“文章须用圣贤断,议论要通今古疑”(《勉学者》),“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2]力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第二部分:论述郑獬的诗歌内容。郑獬诗歌内容丰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写景状物诗等。其抒情诗情真意切,有深沉厚重的爱国之情,有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亦有山水田园的闲适和叹古伤今的悲凉。其叙事诗则更多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担心和忧虑。郑獬的说理诗数量较少,多是酬唱劝勉之作。诗人曾高中状元,官居要职,所以有机会游览山水田园,为我们留下很多写景状物之作,同时由于作者生活在矛盾尖锐的北宋时代,政治生涯起伏跌宕,严酷的现实有时迫使作者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写景状物之诗。第三部分:论述郑獬的诗歌艺术。郑獬诗歌意象丰富,有象征高洁的松、竹、梅、菊意象,有潜江游海的鲤、鲸、蛟、龙意象,也有生僻稀有的鸠、雉、獐、猿意象,不同的意象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郑獬诗歌注重意境创造,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情景交融,再加上作者比兴寄托,铺陈排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郑獬诗歌能俗能雅,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第四部分:论述郑獬诗歌的思想渊源。《诗经》、乐府直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对郑獬影响很深,所以他的很多诗篇中都充满了忧国忧民,济世安邦的思想。郑獬诗歌与李白诗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明月、酒车、老鲸、谪仙等诗歌意象,还是揭竿跨浪、穿天入月、酒泼春袍、醉眠云涛的诗歌意境,都体现出与诗仙李白飘逸奔放相似的风格特点。结语:本文从郑獬的生平思想、诗歌内容、诗歌艺术、诗歌渊源等方面对郑獬诗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力求对郑獬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