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又名团花树,隶属茜草科(Rubiaceae)团花属(Neolamarckia)常绿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黄梁木不仅能作为用材树种,同时具有药用价值,有治疗眼睛感染、皮肤疾病、消化不良以及牙龈出血、口腔炎、咳嗽、发烧、贫血和胃痛等一系列药理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在生命科学的众多研究领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发现和预测新的基因及其功能、了解基因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60052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7B020201008);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18)GDTK-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又名团花树,隶属茜草科(Rubiaceae)团花属(Neolamarckia)常绿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黄梁木不仅能作为用材树种,同时具有药用价值,有治疗眼睛感染、皮肤疾病、消化不良以及牙龈出血、口腔炎、咳嗽、发烧、贫血和胃痛等一系列药理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在生命科学的众多研究领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发现和预测新的基因及其功能、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网络等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胁迫下黄梁木不同组织中功能基因的表达,需要稳定的内参基因作为参照。因此,本实验在黄梁木转录组数据中(http://www.ncbi.nlm.nih.gov/bioproject/PRJNA232616),用拟南芥管家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以E值为10-5进行TBlastn比对,查找黄梁木管家基因,并在TAIR和NCBI数据库中通过Blastx进行核实。从黄梁木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21个常用的候选内参基因家族序列,利用premier5.0软件,设计所有候选内参基因的定量PCR引物。利用RT-q PCR技术和5种常用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软件(ge Norm、Norm Finder、Bestkeeper、ΔCt和Ref Finder)分析和评价在不同组织、不同胁迫(低温、盐、干旱和不同激素)条件下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赤霉素(GA3)胁迫过程中,SAMDC(g29)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FBK(g13)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CE(g38)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PP2A(g20)。(2)在乙烯利(ETH)胁迫过程中,UBQ(g39)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CE(g38)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PP2A(g20)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UBCE(g38)。(3)在油菜素内酯(BR)胁迫过程中,UPL(g42)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S(g25)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g22)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PP2A(g9)。(4)在细胞分裂素(6-BA)胁迫过程中,PP2A(g2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g20)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FBK(g12)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PP2A(g20)。(5)在茉莉酸甲酯(Me Ja)胁迫过程中,Tub-β(g37)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CE(g38)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PP2A(g20)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UBCE(g38)。(6)在脱落酸(ABA)胁迫过程中,FPS1(g1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g23)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PP2A(g20)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UBCE(g38)。(7)在生长素(IAA)胁迫过程中,UBCE(g38)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EF1α(g7)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FBK(g12)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EF1α(g7)。(8)所有激素胁迫下,FPS1(g1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g23)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CE(g38)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FPS1(g10)。(9)在干旱胁迫过程中,SAMDC(g29)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FBK(g12)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ACT(g2)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PP2A(g20)。(10)在盐胁迫过程中,FPS1(g1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S(g26)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Q(g40)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FPS1(g10)。(11)在低温胁迫过程中,CYP(g26)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SAMDC(g29)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TEF(g33)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FPS1(g11)。(12)在盐、低温和干旱胁迫下,FPS1(g1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CYP(g26)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g22)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SAMDC(g29)。(13)在所有胁迫下,FPS1(g10)为芽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SAMDC(g29)为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PP2A(g20)为次生木质部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通用内参基因为PP2A(g20)。(14)在叶、芽、花、果、根、皮和次生木质部7种组织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UPL(g42)。
其他文献
随着抗菌药在兽医临床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亟需开发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截短侧耳素是Pleurotus mutilus(Clitopilus scyphoides)和Pleurotus passeckerianus(Clitopilus passeckerianus)产生具有骈合5-6-8三环的二萜类天然产物,对部分革兰式阴性菌、多数阳性菌及支原体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不易与
随着低蛋白日粮的不断推广,平衡氨基酸(AA)需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理想氨基酸模式,尤其是氨基酸的合理配比,如精准的蛋氨酸(Met):胱氨酸(Cys)比值,目前尚不清楚。蛋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中唯一含硫的氨基酸,同时它也是一种甲基供体,参与动物体内甲基的转移、蛋白质、半胱氨酸、肾上腺素、胆碱和肌酸的合成。本研究选用4周龄昆明小鼠雌雄各24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饲喂Met:Cys比例为1:3的低比例、1:
近年来,广东养猪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这三种常见的病原体继续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HPS、SS2和Pm的流行现状进行研究,建立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加导致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越来越严重。磷霉素虽然自发现至今已有50年的使用历史,但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机理和化学结构,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仍具有杀菌活性,且与其他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磷霉素作为人医的临床用药,其耐药菌的检出报道近几年在动物源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有所增加。磷霉素耐药主要由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3介导,fos A3常在
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Senecavirus病毒属成员,为单股正链不分节的RNA病毒,其临诊特征为病猪鼻镜和蹄部发生水疱、溃烂等,严重者会死亡,该病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收集广东省里某养殖场的发病猪病料,参照NCBI上公布的SV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鉴定病料,利用PK-15细胞分离病毒,分离株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多重耐药菌频繁出现,成为威胁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之一。多种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在不同来源细菌之间广泛传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食品动物作为耐药菌重要的“储存库”,可将耐药基因通过食物链传播至人。为探究国内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多种重要耐药基因及质粒的流行规律,以及药物使用政策调整对耐药基因流行分布和传播特征的影响,本文对安徽某肉鸡场2013年~2018年分离的
在人医临床中,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减少了细菌感染的治疗选择。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虽然在我国碳青霉烯类药物并未批准用于动物,但在食品动物中已出现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CPE),携带的耐药菌可通过食物链传
泰拉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其被研究发现后,于2008年获得我国农业部的批准,允许其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泰拉霉素也因此被广大兽医临床工作者所熟知,泰拉霉素对于防范和控制一些生产动物,如猪、牛和羊等的呼吸系统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且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即具有单次注射给药,可快速达到峰值浓度,且持续时间更长的优势。而在国际社会中,猪传染性胸膜肺
传统印度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为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起源于印度北部,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我国主要集中引种栽培在海南、两广、云南、四川和福建等地。辣木生长速度快,其叶富含蛋白质、各类维生素、矿物质(钙、钾、铁)、氨基酸等成分。因此,利用辣木枝叶作饲料可有效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的现状,提高畜禽动物产品的产
火炬松是广东省松树商品林中一种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树种,富含优质的松脂。产脂量已成为火炬松当前遗传改良阶段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本研究以23年生火炬松第一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26个家系和5年生的火炬松嫁接株为材料。选择经过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确认的9个与产脂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BT-10-B1、BD-2-B9、BT-14-C2、BD-2-D3、BD-3-E8、BT-3-F9、BT-10-F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