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中的梦魇——铁凝小说的“文革”批判意识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凝是当代文坛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哦,香雪》曾使她家喻户晓,但是带着清纯质朴之风走进文坛的年轻作家,并非如香雪那样未染尘滓,1957年出生的她,经历了“反右”、“文革”,时代创伤给作家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的心灵烙印,所以,她相当数量的作品都直面了那段历史,直接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 在铁凝的这类书写暴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人与政治彼此互相纠缠在一起,其中没有善与恶、迫害与被迫害的截然对立,而是彼此的互相认可,甚至是被迫害者对加入迫害行列的强烈渴望,以此,作者紧紧盯住了在荒诞历史岁月中人的心灵异化的全过程。反思那段疯狂的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的成为一面镜子。“五四”倡导尊崇理性、人格平等,提倡民主和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试图彻底清除封建愚昧对人们的束缚,使人走向自立自主。铁凝站在理性的高度,试图对反启蒙文化作一次清算。她首先看到作为启蒙主力军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文革”期间不仅丢掉了他们应有的使命,而且沦为庸庸碌碌、只知活命的小人物。当文化精英“中风”之后,一些普通人比他们还不如的处于脑瘫状态,视线只是本能地围绕外在光线的晃动而转动,他们既失去了动物起码地怜爱之心,也丢掉了人应有的理性判断能力。为了活命,绝大部分人都在不同程度的调整着自己以适应畸形的政治扭曲。而在这一过程中,固执地坚持己见或矫枉过正的人们,结局都是一样的死路一条。 如果说铁肩担道义太过炫耀,那么“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其他文献
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明代学术饱受歧视,字学更很少有人探究。无论是有关中国文字学史,还是“说文学”源流史的书籍,在探讨明代字学时,都只是凤毛麟角的介绍,一带而过,无法概括其全貌。
王其,29岁,在机关从事材料编写工作,常常半夜还“奋笔疾书”。她夜晚入睡后常在凌晨2点左右突然醒来,醒后感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没意思,想辞职,又感到丈夫对自己不好、父母身体也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甚至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但只要一到早晨,又会感到夜晚的想法很可笑,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解析】  这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造成的一种抑郁倾向,与长期从事单一的脑力劳动有关,也被称作“夜抑郁”,以25-45岁的女
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重要指标。所以,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心理学家认为,现实生活中,绝对的、十全十美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有些短暂的异常心理也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不能视为病态。    焦虑反应  人们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而作出的一种反应方式。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之前,会有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的紧张焦虑之感。担心忘了词、担心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