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单药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重点探讨阿帕替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阿帕替尼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口服单药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38例进行随访观察,以评估单药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初始口服阿帕替尼的剂量均为0.25g/d,连续服药至调整剂量后疾病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随访并记录38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临床疗效(CR、PR、PD、SD)与不良反应。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影响患者PFS的临床因素,并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阿帕替尼致继发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疗效:在纳入本研究的38例患者中,PR患者12例(31.6%),CR患者0例,SD患者17例(44.7%),PD患者9例(23.7%)。客观缓解率(ORR)为31.6%,疾病控制率(DCR)为76.3%。2、生存分析情况及影响因素:截止末次随访时间2018年12月31日,5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前死亡,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删失率为10.5%。38例患者的m PFS为3.640个月(95%CI:2.947-4.333),其中继发高血压组的m PFS优于血压正常组(3.920个月,95%CI:3.332-4.508 VS 3.030个月,95%CI:2.797-3.263;P=0.002<0.05),单纯腺癌组的m PFS优于腺癌合并其他类型组(3.740个月,95%CI:3.610-3.870 VS 2.490个月,95%CI:1.156-3.824;P=0.000<0.05)。3、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蛋白尿、乏力、腹泻、骨髓抑制。其发生率分别为:高血压16例(42.1%),其中1-2级14例(36.8%),3-4级2例(5.3%);手足综合征12例(31.6%),均为1-2级;恶心呕吐5例(13.2%),均为1级;蛋白尿4例(10.5%),均为1-2级;乏力6例(15.8%),其中1-2级5例(13.2%),3-4级1例(2.6%);腹泻3例(7.9%),均为1级;骨髓抑制7例(18.4%),均为1-2级。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予对症处理后缓解。2例3级高血压患者,予降压治疗后缓解不明显,并请心内科协助治疗,予暂停药物后缓解。4、危险因素分析:38例患者中,共16例继发高血压,其中1-2级高血压14例(36.8%),3-4级高血压2例(5.3%),无高血压危象发生。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既往有吸烟史、ECOG评分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致继发性高血压有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1.823,95%CI:1.097-3.053)是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口服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可控,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二线或二线以上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一个有效方案,可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维持治疗。2、是否继发高血压和肿瘤病理类型是影响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PFS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龄是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