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创造性教学与创造性学习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推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借助生态学理论,人们对影响课堂生态的诸多要素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改善课堂生态,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亦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检视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不管是对创造性教学的重视,还是对课堂生态的关注,虽然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以致对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其得以存在的课堂之间的关系缺少正确的认知,进而导致人们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其创造性本质,所谓的创造性教学亦因更多地从技术层面考虑相关策略等而忽视了它对课堂的生态化要求。事实证明,无论是构建课堂生态的努力,还是创造性教学的实践,二者若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那么,能否构建一种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生态?这种课堂生态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在这种课堂生态中实施创造性教学?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拟从生态学视角,明晰课堂生态的内涵,探寻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进而探析创造性教学的课堂生态意蕴,尝试构建起创造性教学之课堂生态的基本框架。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关于创造性教学、课堂生态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掌握了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确定了本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第二部分,探究了课堂生态的内涵。在厘清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学及其三定律入手,重点分析了课堂生态所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整体性、协同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第三部分,探析了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课堂生态的物理环境因素(舒适的环境、教学设施、桌椅摆放及座次安排)、心理环境因素(班级规模、班级文化建设、师生关系)、教师(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课堂生态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第四部分,创造性教学的课堂生态意蕴探讨。首先,分析了创造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创造性教学的内涵;其次,重点剖析了创造性教学之课堂生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取向、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并阐述了与其它课堂生态的比较优势。第五部分,创造性教学之课堂生态的构建。主要从观念更新、课堂环境、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创造性教学之课堂生态的基本设想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