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一维氧化锌纳米器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导体准一维纳米线在纳米电子以及纳米光电子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饭岛(Iijima)发现了碳纳米管,推动了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2006年,哈佛大学向杰等人报道了在ZnO纳米线中存在受限的一维空穴气,证明了纳米线作为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可行性,促进了纳米电子器件的高速发展。   ZnO纳米器件具有尺寸小、功耗低、无毒害、成本低,并具有可恢复性等一系列优点,在各类ZnO纳米器件中,ZnO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以其独特的传感器性能,引起广泛关注,是具有潜质的新一代化学传感器,已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2006年,加州大学的Jia G.Lu等人首次报道了可恢复性ZnO化学传感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制备以及发光二极管等两端器件的研究上,而作为三端器件的晶体管研究则相对较少。   故此本论文对准一维氧化锌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及其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1、开发了一套微电子工艺和纳米操控相结合的ZnO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制备方法,其中包括了“由下至上”的纳米设计和制备方法,特殊的定位标记和版图以便于纳米线的精确定位和纳米光刻,以及纳米操控等方法。使用多种不同的定位和操控方法,如介电电泳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利用电子束光刻和接触式光刻技术实现所需线条;制作具有良好欧姆接触性能的源漏电极,自主开发栅氧和栅电极制备技术;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备工艺流程。   2、实现了ZnO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并研究了其器件的电气性能、电荷输运机制及气体传感器性能;搭建测试平台,形成完整的测试方案。提取模型参数,建立相应的器件模型。对材料的载流子浓度、电子迁移率以及电导率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和讨论。测得氧化锌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ue=50.17cm2/Vs,低频跨导dIds/dVg=0.96 uS(Vds=2.5 V),电导率σ=0.96Ω-1·cm-1。并测试了氧化锌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紫外敏感特性,在不同光强的紫外光辐照下以及氧气氛围中测试了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氧化锌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电流、电子迁移率、电导率变化显著,并对其进行了原理上的分析。   3、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氧化锌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了理想化学配比ZnO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ZnO是一种直接禁带半导体材料,导带底和价带顶都位于布里渊区G处,计算的禁带宽度比实验值偏低,但是不影响对ZnO电子结构的分析,Zn填隙是导致本征ZnO呈现n型导电性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本文对ZnO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进行了研究,开发了一套结合微电子工艺和纳米操控技术的新的工艺流程,并制备和测试了器件,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完成了一整套的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图像设备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为快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可能。而伴随而来的是海量的医学图片的存贮,交互问题。为了能够节省存贮空间,
微悬臂梁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与IC工艺兼容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生化检测领域。本研究针对目前国际上尚待解决的静态微悬臂梁表面特异性结合产生表面应力信
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研究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简述了区域经济转型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然后探讨了区域经济转型面临的新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人力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在我国成长的速度非常之快,交易量也同时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精准扶贫的文件,众多企业踏上了精准扶贫之路,掀起了电商扶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一种新型的平面内谐振高Q值微悬臂梁传感器的设计、制造、测试及其在液相生化检测上的应用。   传统的平面外模态谐振式微悬臂梁在液体中工作时,因为振动
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花的形成和发育是由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网络决定的,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基因和过程(即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对这个调控网络的进化历史和进化动态的研
硅基MOS器件特征尺寸的持续按比例缩小,推动着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随着器件尺寸进入纳米尺度,MOS器件的按比例缩小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单纯依靠对平面器件
深入分析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五个方面提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波前校正器是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AO)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波前校正器的动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实用的反射式波前校正器,可分为变形反射镜和高速
建国70年来,烟台市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等改革,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