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继生境破坏之后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大危害因素。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脆弱性,其危害的严重程度更为突出。我国海洋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为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使海洋面临的入侵压力不断加剧,防治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种类多样的海洋生境,孕育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海上运输与贸易往来频繁,使其面临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和危害形势更严峻。本文开展了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研究,以期为南海近岸海域制定外来物种管理策略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借鉴与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归纳整理了目前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微生物(6种)、海洋植物(20种)和海洋动物(14种),共40种海洋外来物种名录,其中,包括16种入侵种和24种潜在入侵种。(2)基于国内外外来物种入侵研究理论和成果,结合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对完整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过程及其各阶段关键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和若干个操作指标构成。(3)对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区互花米草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山角、北界、永安和英罗断面分别为互花米草入侵严重区、中度区、轻度区和无分布区。(4)采用所构建的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对互花米草入侵广西山口红树林区进行风险评估示范研究。评估结果为:山角断面和北界断面风险等级为一级,永安断面和英罗断面风险等级为二级,各断面风险评估结果与互花米草入侵实地调查结果基本相符,评估体系有效,可用于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5)采用所构建的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对12种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南海近岸海域入侵种桃拉综合征病毒、球形棕囊藻、大米草和沙筛贝的风险等级均为一级,潜在入侵种副溶血弧菌、洞刺角刺藻、冠瘤海鞘和无瓣海桑的风险等级均为二级,未入侵种大菱鲆、钝顶螺旋藻、密花独行菜和虾夷马粪海胆的风险等级均为三级,评估结果与它们在南海近岸海域的入侵特性和影响程度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可用于南海近岸海域典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6)基于我国当前对外来物种法律法规和管理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南海近岸海域外来物种管理的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整的海洋外来物种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监测、检疫和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和修复体系,加强科普知识教育和对海洋物种引种的管理,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