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助航船舶运动的模糊自适应迭代滑模控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风帆助航船舶因其节能的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借助风能提供的船舶前进方向的辅助推力,以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己成为当今船舶工业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风帆助航船的建模及运动控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风帆助航船舶,考虑船舶主机特性,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MMG分离模型思想的四自由度风帆助航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对处于复杂环境下的风帆进行受力分析,给出风帆在最佳攻角下的受力函数。以76000DWT大型远洋散货船“文竹海”号为目标,引入圆弧形硬帆,根据实船参数建立其四自由度的风帆助航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相应的仿真分析。其次,本文针对风帆助航船舶运动非线性模型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易受外界风浪作用的特点,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迭代滑模航向控制器。该方法使用双曲正切函数设计系统的迭代滑动模态,利用函数的有界性,避免了对系统不确定项和外界干扰项的估计。为优化该控制器参数,增强控制器的自适应性,结合模糊参数自适应的方法,对控制器的控制速率进行了优化调节。之后,通过定义一种控制量抖振测量变量和自适应启发评价函数,对控制参数模糊系统的结构参数进行在线调整,抑制控制量的抖振。然后,考虑风帆助航船舶因受风帆和海流等作用的影响而产生横向漂移,并造成航线偏离的特点,以提高船舶航迹跟踪性能和降低船舶操舵次数及功耗为目标,基于非线性迭代滑模控制、模糊参数优化系统和自适应启发评价方法,针对风帆助航船舶的直线航迹控制设计基于自适应启发评价的迭代滑模航迹控制器。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以“文竹海”号76000DWT散货船数学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航向和直线航迹跟踪的控制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控制器能有效的处理参数摄动及风浪等外界扰动,且能很好地抑制控制量的抖振。
其他文献
五自由度坐标测量机是一种新型非笛卡尔式三坐标测量机,但其采用开放链式结构、误差来源广且误差之间耦合严重,这些因素给设备校正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校正技术主要通过三坐标测量机或标准工件提供标准值,通过对比标准值与待标定设备的测量值得出设备误差值,然后分析不同来源的误差与设备误差值的空间位置关系,得出设备误差模型。但实际中,这种操作方法的数据处理复杂、工作量大,不能很好的分离和确定误差来源及不同
水质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水质污染事件发生往往后果严重,因此,建立水质污染物防范机制及监测系统进行水质污染预警十分必要。
数据采集的功能是采样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并将这采样信号准确的转换成处理器能分析处理的数字信号,是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中获取信息的关键部分。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快
聚乙烯工业中,按照熔融指数、密度以及性能等的不同,聚乙烯产品牌号可划分为上百种。然而,由于缺乏质量指标的在线仪表、大时间滞后和频繁的牌号切换,只能定时对产品进行采样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产品的普及,以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嵌入式设备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功能日益强大
时滞现象经常出现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由于时滞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振荡、发散,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而中立型时滞系统的时滞不仅存在于系统状态,还存在于系统状态的导数中,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高压设备的检修手段也在逐步改进,状态监测、状态评估及状态检修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必然方向。氧化锌避雷器(MOA)作为电力系统
在实际系统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被控的对象往往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地模拟出来,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仅仅知道被控对象的部分动态信息从而无法得知精确模型。因此
输电线路网承载着我们国家当前的支柱能源,其能否安全稳定地运行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但是由于输电线路网本身常年累月暴露于野外,很容易出现故障,所以电力公司普遍采用输电线路巡检作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一项基础工作。现有的一些输电线路巡检方法由于管理上和技术上的缺陷而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输电线路设备的运行状况,这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非常不利。所以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智能巡检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越来越受到了学者的推崇。相对感应电动机来说,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和电力牵引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20年来,随着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问世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以永磁同步电动机为动力核心的驱动系统己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因此,对其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研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