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妮·莫里森《乐园》的主题探析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U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选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推至又一座高峰。《乐园》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 同时也是莫里森“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引起人们特别关注。《乐园》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本篇论文是揭示其复杂的主题的一次尝试。莫里森通过记叙黑人小镇鲁比的建立,它的基石,本质及其毁灭, 展示了丰富且复杂的主题思想。首先,在这部展示美国黑人历史画卷的压轴之作里,莫里森表达了她对历史种族主义遗留下来的影响的关注。这种影响具有毁灭性,它造成黑人的孤立与自我封闭,甚至能导致黑人内部的分裂。另外,像她的其它作品一样,《乐园》揭示了女性特别是黑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仍然受着严重压迫。鲁比镇的外表好似人间天堂,但它的繁荣和安宁却是建立在女性的顺从和忍让之上的。对女性的压迫是其坚固的基石。再者,鲁比镇的建立是对白人和浅肤色黑人仇恨的结果,因而它拒绝与外面世界建立些许联系。在鲁比镇居民眼中,孤立与隔绝便成为他们免受伤害的最好武器。这个所谓的黑人乐园信奉分离主义,分离主义是这个黑人小镇的精髓所在。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大环境下,信奉分离主义的鲁比必然难以维持。在袭击修道院的暴行发生后,小镇逐渐瓦解。最后,莫里森探讨了乐园的真正含义。乐园不是专有名词,不是为少数人独占的孤绝之地,而是超越种族和性别的人人都能共享的人间天堂。这是《乐园》的一个重要主题。莫里森也表达了她对黑人必然最终从排斥走向融合的信念。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莫里森还鞭笞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人所展示的人性的弱点。人应该认识并克服自身弱点,通过融合,自身优缺点的融合及与他人的融合,建立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本篇论文通过挖掘《乐园》的主题,旨在加深对莫里森后期作品的主题研究。在其后期的作品里,莫里森对作品主题的刻画愈加深刻,耐人寻味。她不再仅着眼于黑人和黑人女性,而是开始关注人性的东西和人类生存的状态。《乐园》所蕴涵的深远意境会给美国社会甚至全世界人类以深刻启示。
其他文献
就加工中心实现完全自动化操作所涉及的编程及CAM后置处理技术展开讨论,构造了NC程序的一般框架。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amming and CAM postprocessing technolog
对文学作品中美学思想的研究历来是中西方评论界所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福克纳与莫言作为各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将从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从小深受蓝调音乐的浸染,他对布鲁斯的深刻理解直接影响到他所创作的小说《无形人》。蓝调的形式使这部小说摆脱了某种僵硬的模式,更具有弹性和张力
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是当代俄罗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农村小说的代表作家。作为俄罗斯文坛“传统派”的主将,拉斯普京的作品同时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S.Maugham)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机智中不乏幽默,讥讽中不乏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而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
安娜·卡斯特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墨西哥裔女作家,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奇卡纳女权主义者。卡斯特罗的前三部小说《米花拉书简》、《萨波哥尼亚》和《如此远离上
本文以翻译存在的特殊形式——误译为研究对象,基于俄汉笔译语料分析,采用平行比较法、抽象归纳法、现象剖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明确误译的内涵,厘清误译的外延,辨析全译语境中佳译
在英国文学史上,弗吉尼娅·沃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的创作成果广泛,涉及到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日记等各个方面。在这些创作领域中,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们常用花园来隐喻国家或一个政治统一体,如斯宾塞的《仙后》和安德鲁·马维尔的园林诗。菲利普·锡德尼更是将他满腔理想付诸于文学创作,追求心目中的完美
在千年之交的日子里回眸过去的世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这毕竟是千年才能一遇的事。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以其跌宕起伏的进程、新式音乐教育的大发展、各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