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镍钴氧化物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综合评述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研发现状的基础上,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降低电池成本、促进其产业化为目的,将各种电化学研究手段与XRD、SEM及CV波谱技术相结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应用了溶胶—凝胶、共沉淀、固相掺杂等几种方法合成了锂镍钴氧化物正极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正极材料Li<,y>Ni<,0.3>Co<,0.7>O<,2>,考察了原料中锂的合适配比及合成气氛、温度对合成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合适的锂量y=1.02;在氧气氛中合成的Li<,y>Ni<,0.3>Co<,0.7>O<,2>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o、Ni分布均匀的前驱体Co<,0.5>Ni<,0.5>(OH)<,2>,再与LiOH·H<,2>O混匀烧结合成Li<,y>Ni<,0.5>Co<,0.5>O<,2>.结果发现:用共沉淀法合成锂镍钴氧化物时,锂起始配比量有所增加,对于Li<,y>Ni<,x>Co<,1-x>O<,2>来说,其合适y=1.05;我们将CV和电化学充放电性能统一在一起,考察了样品在不同终止电压下的充放电容量,发现其充电终止电压不应超过4.2V.在溶胶—凝胶和共沉淀法中,我们都比较了在空气和氧气条件下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化学分析定性检验出空气气氛下合成的样品中有Ni<+2>存在.为了得到电化学性能较好的Li<,y>Ni<,x>Co<,1-x>O<,2>,合成环境应当是在氧气条件下进行.为了稳定锂镍钴氧化物的2D层状结构,该文研究了掺杂(Al、Fe、Mg、Ti、RE)LiCo<,0.2>Ni<,0.8-x>M<,x>O<,2>的电化学性能.合成了组成为Li<,y>Ni<,0.8-z>Co<,0.2>Al<,z>O<,2>(0.0≤z≤0.10)的系列化合物,并用XRD进行了表征.掺杂Al(z=0.05)后,可以改善材料的电压平台,但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并未得到改善;Fe掺杂量为z=0.05的LiNi<,0.75>Co<,0.2>Fe<,0.05>O<,2>比容量较之掺杂前有所提高;CV曲线表明,在充放电过程中,LiNi<,0.75>Co<,0.2>Fe<,0.05>O<,2>比LiNi<,0.8>Co<,0.2>O<,2>具有较少的峰,这可能是Fe<+3>取代Ni<+3>后,使其相变降低,从而使其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掺杂Mg和Ti与掺杂Fe具有相类似的效果;掺杂稀土后,可使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68mAh/g和152mAh/g,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其他文献
当今中学历史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应试工具功能,知识学习代替了能力的培养,教育目标极为偏颇.面向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育应是为通才的教育奠定人文素质基础;为公民人格的
纳米载药系统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小分子药物转运,并已有相关的临床实例报道。在众多纳米载体中,壳聚糖因其所特有的无生物毒性,易生物降解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党校的必修课。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搞好学员党性教育工作,中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他使用了新的表现手法——几何分割,追求碎裂、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了分离的画面,由此让画作产生陌生感以及夸张
团簇是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凝聚态之间的物质中间体,团簇研究为解决一些复杂的化学难题提供了一条自下而上的策略。以质谱为基础的实验方法结合理论计算是团簇研究的有效方式。
该文以目前人们较少涉及的掺氧空气-乙炔火焰的基本分析性能研究为选题.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机试剂的引入对掺氧空气-乙炔火焰分析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有机试剂的增感作用及
视觉传达的发展设计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视觉传达发展受国外科技思维的影响,逐步发展视觉模式建设。我国的视觉文化传播发展无法与国外先进标准相互适应,视觉传达设计
氧化烃类化合物制备高附加值产品是绿色化学和催化化学的热点课题,在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苯及甲苯的高效绿色选择性氧化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
着眼于动态交联聚合物网络“高性能、多刺激响应、多功能及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本论文通过聚合物三维网络设计,制备了多种具有特殊性能或功能的动态聚合物网络,包括可回收交联
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与手性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领域提出了更大挑战.根据各类手性化合物的特性,寻求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分离分析方法是当前国际化学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