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题目是论直译,讲的是直译与字译及直译与意译的区别。说到直译、字译和意译,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殊不知,以“直译”为幌子,字字对译,死译、硬译的人仍不在少数;不懂直译、意译兼用之妙,只信奉直译一种方法,一条路走到黑的译者也大有人在。本文正是要还直译一个本来面目,不仅论其长,而且论其短,旨在说明如何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不断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流派或曰翻译方法,在中国翻译界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人们对直译的态度自古以来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赞同者认为直译既忠实于原文又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法”,是一种理想的翻译方法;反对者则认为直译太过拘泥于原文,缺乏变通,实际上无异于逐字翻译,应予以排斥。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对直译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评述,既肯定直译从本质上区别于字字对译、字比句次的逐字翻译或曰字译,又强调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必须引入一种与之互补的翻译方法,即意译,二者交相为用,扬长避短,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本文的第一章谈的便是直译与字译的的区别。字译者字字对译,以字为翻译单位,往往脱离上下文,断章取义;直译者则适当考虑上下文,翻译单位不局限于字,而常常表现为句子。字译者奉行“字对字”的原则,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直译者则适当变通,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语意扩展。字译虽不是句句不通,但易走极端,往往不通;“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但决不会看不懂。”由此可见,直译与字译相去甚远,决不可将其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直译的积极作用。 直译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但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行得通,作者由此引出与之相对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直译与意译在英文中如何表述?有些学者将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将意译等同于“free translation”。本文认为,直译与意译是中国译界特有的两个名词,与西方译者所说的“lit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既有相似之点,更有不同之处,使用不当则不仅会抹煞直译、意译的中国特色,而且会模糊直译与字译,意译与胡译、乱译的界限。鉴于此,本文选用了直译与意译的音译,即“Zhiyi”与“ Eyi”,作为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词,以便于标明差异,阐述观点。本文第一章、第二章的开头部分对此都有介绍。 关于直译与意译的涵义,虽谈及者众,但往往语焉不详。本文试图用描述法对直译和意译下定义,认为直译力求在形式上贴近原文,即使是出于译入语语法结构的需求而必须做出形式上的改变,也是在一定限度之内,其形式改变是少量的,轻缓的(m叩*n玫e—dmn山:意译则主张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各行其道”,译文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对其施行“变形术”,这种变形既包括强制性的…bligatory*也包括非强制性的… X通常表现得比较剧烈*rastic and radica儿直译以原作者为导向,强调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要求译文读者设身处地于异国他乡,尽量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习惯表达;意译则以读者为导向,追求通顺自然的译文形式,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是本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主要论述直译的不足之处,固守直译一种方法的危害,及运用意译化解难题,将直译与意译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和汉藏语系,英语是综合一分析语,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追求“形似”的直译在英汉差异较大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而必须借助于注重“神似”的意译。本章重点讨论了英汉差异较大的六个方面的汉译,即英语固定词组和句型,比较句,否定疑问句和否定陈述句的回答,具有文化色彩的表达,及多层繁长定语的汉译,用详尽的实例说明如何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本文正是从翻译实践出发,以《简·爱》两个中文译本大量翻译实例为基础,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不仅论其然,还探索论其所以然,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希望对英语学习者和英译汉翻译工作者能有所帮助,对拘泥于原文形式,亦步亦趋,逐字死译、硬译的译者敲一下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