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性的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赤峰市红山公园及南山公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建筑通常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及人文表征,然而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现代景观建筑正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地方特色。这种全球化进程在给人们提供便利,促进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信息沟通的同时,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逐渐抹平,导致人们的认同感变弱。地域性设计作为应对全球化的一种理念,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经常被提及,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倾向和问题,偏离了地域主义的初衷。  在地性设计与地域性设计都来自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由于切入的角度及所关注的重点不同,造成设计实践中的一些差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后,当地建筑师采用一种“在地”而非“地域”的姿态以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本文总结了地域主义的相关理论,并借鉴了台湾有关在地设计实践的相关成果。通过分析总结,将“在地”的概念进行分解,从人性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切入,提炼出基于在地性的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策略:以“人”为本、以“地”为基、以“时”为伴。并结合相关案例,系统地论述了针对人们行为环境的包容性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应答式设计以及对文化环境的关联性设计。最后将理论结合实践,把所得结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希望此在地策略可以为今后的景观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补充,为人们提供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并充满人性关怀的作品。
其他文献
1980年后,中国进入了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景观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绝大多数城市景观建设都比较落后,在景观的建设中还
笔者剖析了社区规划的社会原则,进一步将其分为两个层面的具体目标——社区精神和社会整合,辨析了其在现实社区规划实践中的差异,并作为社区空间规划研究的导向目标.笔者以社
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户外活动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的兴趣所在。如今许多负面因素造成
本论文隶属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1BAJ08B01-01,及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落营造
从当前到未来可预测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城市将面临持续深度老龄化的严峻局势。根据我国国情,基数庞大的老年人群将以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这对社会医疗服务提出了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期,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规划转向增量与存量建设并行的局面,多数城市的中心地区面临旧城改造与功能优化升级。但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
本论文属于调研实验类论文。  天然光作为一种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与人工照明相比,天然采光更加有利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长久以来人们已经达到共识:在建筑中利用天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和谐、关注民生”的国家政策已成为国家乃至地方城市政府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建设层面,地方政
在当前山地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背景下,中心区步行系统往往存在步行流线不连续、连通性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可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时期,乡镇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乡镇发展中人为的自上而下占据了主导作用,因此,需要对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乡镇空间形态变化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