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域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环境动力因素对比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82~2007年NCEP/NCAR每6h一次和月平均的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资料、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和全球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在分别研究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环境垂直风切变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统计了三大海域热带气旋(TC)强度和频数在季节、年际及年代际(趋势)变化关系的差异,对比分析了各海域环境热力因素和环境动力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关键海区7~10月垂直风切变对4个月前的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响应最显著,即当赤道东太平洋前期3~6月份SST异常偏暖(冷)时,则后期7~10月西北太平洋关键海区风切变异常偏小(大);   (2)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活动关键海区7~9月垂直风切变与局地前期SST的关系最显著,显著滞后时间为3个月,即局地前期4~6月的SST异常偏暖(冷)时,则7~9月北大西洋关键海区风切变异常偏小(大);   (3)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关键海区10~12月垂直风切变对前期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响应最显著,滞后时间为5个月,即赤道东太平洋前期5~7月的SST异常偏暖(冷)时,则10~12月北印度洋关键海区垂直风切变异常偏大(小);   (4)各海域环境垂直风切变与热带气旋频数在时间上具有如下关系:在垂直风切变值异常偏小的年份,各海域TC频数一致偏多,在垂直风切变值异常偏大年份,各海域TC频数一致偏少;   (5)各海域使TC过程强度增强或减弱的风切变阈值是不同的。在西北太平洋,风切变阈值约为10 m/s,在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风切变阈值分别约为9~10 m/s和12~13 m/s;   (6)季节时间尺度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垂直风切变对TC强度和频数的作用要大于热力控制因子,而在北大西洋,热力控制因子对强度和频数季节演变的作用则明显大于垂直风切变;   (7)年际及年代际尺度(趋势)上,尽管各海域由热力控制因子决定的最大可能强度(MPI)都呈现增强的趋势,但西北太平洋TC观测强度却呈现减弱的趋势,频数也有减少的趋势,表明该海域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增大对强度和频数的趋势变化起着主要作用,而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TC观测强度的增强以及频数的增多是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减小和热力控制因子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垂直风切变影响要稍大于热力控制因子。
其他文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我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用候雨量指标定义了福建春季开汛期,利用1960~2008年共49年福建25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建立了1960~2008年福建春季开汛期序列,使用相关、功率谱、小波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对近49
本文利用河北省2006-2008年春、秋季飞机探测资料并结合宏观天气资料,分析了石家庄、邢台、张家口、渤海湾等地区上空的气溶胶分布和云系结构特征,探讨了气溶胶和云粒子浓度垂
湖泊蒸发是全球能量分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气候及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利用太湖湖上涡度相关观测平台避风港站点2012年的辐射,湍流通量以及气象资料,分
利用地面、高空长期观测资料和边界层探测试验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我国南方地区冻雨形成条件和机制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对1970-2000年雨凇日的地面气象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境内的69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选取2008年6月5日广西北部湾一次海风锋暴雨天气过程
本文将天津六要素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与北京探空850hpa以上资料结合,组成新的探空资料,利用此资料分别对2008年8月27日凌晨发生在天津汉沽、蓟县地区和2009年6月26日傍晚发生在
草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是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草原生产力强烈地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目前我
沙尘气溶胶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它通过起沙-传输-沉降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以动力起沙为主的沙尘暴已经被广泛研究,而以热力起沙为主的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