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关键地段识别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森林砍伐、城市扩展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生态景观功能的破坏,致使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关键地段作为土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可以识别这些关键地段并加以保护,就可以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的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安全,这对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问题研究起步不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评价上,而对于土地生态系统这些关键地段如何识别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尝试着从关键地段的定义出发,根据其来源的不同,把关键地段分为资源型关键地段和位置型关键地段。通过构建识别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生态因子评分修正法进行资源型关键地段的识别,以识别的资源型关键地段作为“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面数学模型,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建立资源型关键地段的最小累积阻力面,识别对加强和改善资源型关键地段的决定性能力(决定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位置型关键地段。以期从理论上丰富关键地段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本文以土地平坦、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发达、环境容量有限、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代表无锡市为例进行研究,得出:(1)无锡市的资源型关键地段分别是滨湖区的林地和滩涂沼泽;江阴和宜兴市的林地、水域和滩涂沼泽。其中,宜兴市资源型关键地段占全部资源型关键地段的面积比重达85.26%、江阴市9.73%、滨湖区仅占5.01%。资源型关键地段呈现三个特点:面积相对较小、分布不均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从干扰面积还是干扰强度上看,均是市区最大、江阴市次之、宜兴市最小。(2)无锡市源问连接型关键地段共23处,其中宜兴市13处、市区4处、江阴市6处;网络控制型关键地段共40处,其中宜兴市18处、江阴市22处;综合位置型关键地段共有56处,其中市区6处、江阴市25处、宜兴市25处。这56处位置型关键地段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八级(a1>a2>a3>a4>a5>b1>b2>b3)。其中,无a1级;a2级4个;a3级7个;a4级1个;a5级1个;b1级11个;b2级31个;b3级1个。通过分析上述资源型关键地段和位置型关键地段目前的状态、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无锡市资源型和位置型关键地段的保护措施。其中,资源型关键地段的保护措施为分区保护、连片保护和治理污染;位置型关键地段的保护措施为建设管制和重点治理。
其他文献
蔬菜是满足人们营养均衡、饮食健康的基础食品,在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本文在对江苏省65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
<正>随着各方力量的进入,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亦将迎来转型发展中的重组,经过市场化优胜劣汰后,完成行业的整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和总量加速提升,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带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时相应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出现。部分城市房价、地价上涨幅度过大,投机性购房过度活跃
城市物流是现代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城市物流对城市社会与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性,是造成许多威胁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相关条款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目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的推进,使土地被大量征收,农民失去土地,被征地农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各地都建立了不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模式。如何完善处理好这些衔接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
金属磷化物在电学、光学、磁学和光催化等方面表现良好,从而引起了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尤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和催化材料,近年来已成为电化学领域和催化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
投标报价是施工企业的“一次经营”,中标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机型复合标底评标办法作为综合评估法的一种评标形式,因其标底的影响因素具备较大的随机性,故在建筑工程
受到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犯罪实质概念的附则规定的启发,在1979年刑法第10条就有但书的规定,随着中国刑法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刑法学界对但书规定存在很大的争议,同时也对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