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生态学、生物学和遗传学三方面,对来自我国北方不同玉米生态区的6个亚洲玉米螟地理种群的生态适应性、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蛹历期,以明确其不同种群间滞育特性的差异及化性区分标准;研究亚洲玉米螟的过冷却点,以明确其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的抗寒能力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以明确其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亚洲玉米螟非滞育种群的世代存活率,以明确其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非滞育种群的世代存活率与化性的关系;利用PCR-测序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差异性和DNA多样性。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等6个地区共三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的研究,得出三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2.通过对我国北方6个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过冷却点的研究发现,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范围为-23.89℃~-19.59℃,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范围为-21.18℃~-17.67℃。随地理纬度升高和当地发生世代数(化性)的减少,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呈下降趋势,种群抗寒能力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了亚洲玉米螟的抗寒力存在地理种群和化性的分化。
3.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的历期不同,同一虫态的历期,一化性的都比二化性的长,而二化性的都比三化性的长;就有效积温而言,无论何种虫态,均是一化性的最高,二化性的居中,三化性的最低,这表明了化性与有效积温呈反比;对发育起点而言,除成虫外的其它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
4.在供试15℃,20℃,25℃,30℃,35℃等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双鸭山、公主岭、衡水等三个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随着发生世代数(化性)的增加,其世代存活率呈下降趋势。 5.通过对6个地理种群DNA的CO Ⅱ部分序列的PCR一测序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位置和化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化性的双鸭山(Slh)、哈尔滨(}{eb2h)玉米螟为一个类群;二化性的公主岭(G2h)、阜新(F2h)玉米螟为一个类群;三化性的廊坊(L3h)、衡水(Hs3h)为一个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