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末年的王应麟,在经学、史学、文献学方面颇有成就,历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本文以王应麟的著作为基础,结合王应麟一生中的诸多较大事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应麟关于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具体主张逐一梳理。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宋宁宗嘉定年间至理宗宝祐四年,此时王应麟主要跟随其父亲读书、学习,他对于文学的观念受家学、科举、当地学风等三个因素影响,尤其是家学和科举,因其父王撝是家族由武转文的第一代,并且是经过科举实现的,所以家学特点整体表现为涵养不深、以科举为主的特点,另外,王撝对博学宏词科执念尤深,这也对王应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此时的四明地区,深受陆学、吕学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应麟形成了保守的文学观念。第二部分,结合王应麟的文章写作,进一步剖析他的文学观念。这一时期主要指理宗宝祐五年直至南宋灭亡。此时的王应麟一直在朝为官,大部分时间都是为朝廷撰写诏书,因为这个缘故,他对于诏书的书写十分有心得,与此同时,南宋政权江河日下,岌岌可危,王应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努力维系朝廷的纲常,因此文、道之关系,一时也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学与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文学的功用并不只是为了表达“道”;同时,文章里要包含道,体现教化的作用。在反对词科的浪潮中,他总结了文章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著成《辞学指南》一书。第三部分,主要是王应麟对于文学的反思与评价。这一时期是南宋灭亡后直至他去世,依据的主要著作为《困学纪闻》。此时的王应麟经历了国家的灭亡,自己选择不出仕以显示对前朝的忠诚,并对那些经历丧乱的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文学方面,此前他主要关注的是文学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与道学,或者是文学与佛学。此时的他更加看重文人的人品,他推崇陶渊明、杜甫,批判王维,只因后者接受伪职,这一强烈的道德感成为他品评诗文的重要标准。另外,还有他对于江西诗派的黄庭坚、韩驹在诗学观念上的认可。总的来看,王应麟对于文学的评价还是相对客观的。他与纯粹的道学家和纯粹的文学家不一样,不会厚此而薄彼,也不彻底地反对某一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他总是很隐晦的用一些史实来表达,这或多或少与多年养成的学术习惯有关,但因个人能力有限,这部分只是简单述及。不过,王应麟相对客观的文学观念,有助于帮助我们认知当下文学的处境,以及对文学存在价值的评判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