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以肾小球系膜区域IgA为主要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病变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自然病程差别大,其临床病程与预后不相一致,是公认的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我国IgA肾病的发病率亦高,且仍有上升趋势。起初,研究者对IgA肾病的认识多集中在肾小球病变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脏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肾小球病变、肾间质血管病变和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的发展中直接相关、互为因果且相互促进。2009年国际IgA肾病协作组织(International IgANephrology Network)提出了IgA肾病的牛津分型系统,包含系膜增殖程度评分、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毛细血管内增殖和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4个参数。其问世后被认为是更能够清楚客观地评估肾脏损害程度的分类系统,也为肾脏疾病分型提供新的病理学依据。本次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123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牛津分型下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肾小球间质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3名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穿刺活检并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23例IgA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55人,女性患者68人,男女比例0.8: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31~40岁发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3.33%。发病年龄14~67岁,平均33(25,41)岁。病程2天~20年,平均6(1,24)月。2.实验室资料:本次研究,入选患者所观察的实验室指标中以蛋白尿的发病率最高,达100%,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最低,为13.8%。贫血发病率为35%。肾功能不全发病率为21.1%。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51.2%。低蛋白血症发病率为22%。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为19.5%。出现肾功能不全者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血尿未纳入本次研究。3.病理资料:在入选的123名IgA肾病患者中,存在有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占30.89%,其中IgA肾病牛津分型肾小管间质病变T1者占21.95%,T2者占8.94%。4.临床、实验室、病理资料:(1)肾小管间质病变随着患者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数目下降而加重。患者血红蛋白值在存在肾小管间质病变(T1组、T2组)与无肾小管间质病变(T0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T0组显著高于T2组(P<0.01)。而在红细胞数目上仅T0组显著高于T2组(P<0.05),在T1组与T2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2)各组血尿酸水平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在IgA肾病牛津分型肾小管间质病变T0组与T1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在T0与T2组、T1和T2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存在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患者(IgA肾病牛津分型肾小管间质病变T1组及T2组),其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均高于无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病变的患者(T0组)(P<0.05)。但T1组及T2组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4)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病年龄、病程与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多个实验室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水平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5.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本次研究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目与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评分(T0/1/2)呈负相关(P<0.01),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评分(T0/1/2)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与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评分(T0/1/2)呈正相关(P<0.01),年龄、尿蛋白定量与与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评分(T0/1/2)呈正相关(P<0.05)。结论:IgAN中肾小管间质病变普遍存在,患者病情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加重。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可能是IgAN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与文献报道基本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