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叙事学诞生于二十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门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两大理论流派的新兴学科,是后经典叙事学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其一经兴起便跃然占据了西方文学理论界的学术前沿之位。女性主义叙事学兼收并蓄、交叉融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精髓,它借鉴结构主义叙事学科学严谨的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理念而拥有了客观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摒弃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观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的弊病;它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政治分析角度而拥有了社会意识形态性的阐释立场,规避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单一刻板的形式主义倾向。女性主义叙事学集两大理论体系之长,避彼此之短,不断完善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女性文本叙事分析,致力建构女性话语权威的理论堡垒。作为一套完整杰出的理论体系,女性主义叙事学同样具备强大的理论实践支撑。“叙述声音”这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核心概念,是叙述者、故事作品、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方法策略,是叙述者介入故事的方式手段,体现着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模式。女性主义叙事学以此为其批评的切入点,融合叙事形式之声音和社会身份之声音,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女性文本叙事分析,从而更为深入、全面地解读女性叙事文本。此外,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述者、叙述视角两大重要概念在女性主义叙事学中有所表现的同时,对该理论的分析研究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叙述者、叙述声音与性别因素相结合的考察,有利于丰富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也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解读女性小说文本。西方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历经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影响日益深远、广泛,最终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中国式发展虽源于西方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但又不尽相同,它因传入时间较晚,传播范围有限,可查资料有限以及国内学界文论传统、文化习俗、历史语境、社会意识、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自身的发展步骤和路径,从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然而综观国内学术界关于女性主义叙事的研究成果,学者们虽在理论层面对该理论内涵有所探讨,在批评实践方面对该方法运用有所涉及,但整体来看,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的评析研究却缺乏联系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意识,即使偶有涉及,也是在行文中一带而过,专文探讨则寥寥无几。鉴于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前提下,专文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本文联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这两大理论源泉,从理论研讨与文本解析两方面集中讨论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概述。在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分别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概念得以界定。从该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产生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发展利弊的促使,而后又经历了初步形成、发展壮大的发展阶段。第二章,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传播提供理论准备,而这两大理论缺陷性则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扎根中国的必然性。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中国化进程在取得部分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国化道路阻且长。第三章,女性主义叙事学与本土小说文本解读。“声音”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前人虽对“声音”概念早有涉及,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叙述声音”内涵则远高于此。叙述声音被兰瑟分为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这三大模式在中国本土的小说文本中各有体现。除此之外,原本属于结构主义叙事学重要概念的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其纳入性别因素的影响而在女性主义叙事学中有着独特的内涵,也在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进行小说文本解读时有着独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