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拓扑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与戏剧家。四百年来的文学批评史证明,莎士比亚一直以试金石与风向标的身份在文学批评的浩瀚汪洋中引领着批评家们乘长风、破万浪。而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不仅在文艺复兴那个特殊时代以人文主义的魅力大放光彩,在之后千秋万世的人物艺术画廊中也永远是最为独特的笔墨。正是莎士比亚塑造这些人物时的高超艺术技巧与这些人物精彩纷呈、个性互异的性格特征共同组成了莎士比亚说不尽的话题之一。在莎士比亚去世后的四多百年,莎学家们对莎剧中人物形象的关注都始终或显或隐地贯穿于其研究之中,这足以见得人物对于文学及文学批评来说皆是一等一的重要,证明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过往的研究都始终指向了三个终极问题:第一,莎士比亚为何能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人物?第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何以能如此经典?第三,莎士比亚如何能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人物?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本体论层面上莎士比亚塑造人物时的创作心理、认识论层面上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方法论层面上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问题。国内外对莎士比亚人物塑造的研究汗牛充栋、不计其数,研究者们依靠对莎士比亚人物形象塑造的剖析得以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与他的戏剧作品,甚至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技巧也对后世无数的文学家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为世界文学经典宝库增添了无数珍宝。在过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在研究思路上主要呈现出三种现象:在本体论层面,虽然大多数学者在讨论莎士比亚塑造其笔下人物时,能发现其创作心理与自然、历史之间的关系皆密不可分,但学者们要么过于强调某一因素的重要作用,要么则并未对这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明确阐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前者缺乏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念,后者缺乏一种清晰的数理逻辑。在认识论层面,国内外学者都对莎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总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片面、静态的认识观念到复杂、多面、动态的辩证思考过程。在方法论层面,学者们则总结出了多种极具价值的人物塑造技巧。这不仅加深了对莎士比亚艺术创作技巧方面的认识,对后世的艺术批评与创作皆具有极高的启发意义。但学者们在人物塑造技巧方面的研究结论大多呈现出一种罗列式状态,例如情境对比、环境冲突、人物冲突、独白、服装等,对于这些技巧之间的关系也很少上升至理论层面进行系统性论述。因此,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本研究遵循了当前国内莎学界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之愈加关注的趋势,致力于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提供另一种全面、系统的研究思路。在理论与方法上,本研究提出以文学拓扑学作为创新和补偿方式,主要有三点优势:第一,文学拓扑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以几何空间变换为其数理演绎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该理论既沿袭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又增添了数理逻辑的清晰演绎,能将莎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进行一种理论的、系统的结合。第二,在世界莎评史上,文学拓扑学作为中国学者罗益民教授首次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思考。第三,本研究也致力于参与文学拓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希望能在方法论上做出一定贡献。本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章中,本论文首先将从文艺复兴时期广泛流行的“镜子说”出发,揭示“镜子说”在理论上的不足,提出通过拓扑认知心理学进行理论补偿的观点。其次,本论文将演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时从物理大宇宙到心灵小宇宙再到诗歌小宇宙的具体过程与运行机制。最后,本论文将对莎士比亚具体的创作观念进行揭示,这即是对莎士比亚人物创作心理蓝图上具体图绘内容的讨论。在第二章中,本论文将聚焦于技巧和形式的问题,探讨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群像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以拓扑学中的等效同伦原理为路径,提出出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群像时的三种拓扑学方法论,即“花园建造法”、“形塑雕刻法”与“非人之人塑造法”,这三种方法都充分以莎士比亚人物塑造心理蓝图为原始空间,经由具体方法的变形而产生了莎士比亚笔下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在第三章中,本论文将聚焦于莎士比亚戏剧中具体人物个性塑造的拓扑学方法论问题,将关注点从宏观群像转移、集中到群像中的人物个性上,以库尔特·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中所提出的行为主义公式:B=f(PE)为理论依照,探讨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个性时对拓扑学行为主义函数的充分、灵活运用。总言之,本研究试图以文学拓扑学理论为切入路径,为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展示一种不同的、新的阐释视角,加深对莎士比亚其人、其作品、其时代、其价值的全方位考察与理解。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希望能为文学批评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体系与批评方法上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部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赫尔曼和他的三个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目前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关系、创伤记忆、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希特勒大屠杀的沉思等方面,对主人公的人
学位
霍桑名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象征主义、基督教伦理、心理分析、原型批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批评视角构建了主流的研究常规。具体到女性主义维度,学界主要关注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霍桑独特的家族史、以海斯特为代表的社会第二性等议题,鲜有涉及《红字》性别二元对立观的系统研究,由此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缘起。西方学界的性别二元探究源远流长,美国女性主义
学位
安娜·伯恩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北爱尔兰女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送奶工》斩获当年的布克奖。伯恩斯于196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个普通工薪阶级的天主教家庭。生于长于北爱尔兰的伯恩斯深受当地复杂社会环境和连绵不断战火的侵扰,持续了三十年的北爱问题更是在伯恩斯的生命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也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伯恩斯先后创作的几部作品都是以这一问题时期为背景,
学位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最受人关注之一的当属《哈姆雷特》。王室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探讨的中心话题。尽管批评家们对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进行了考察,但大多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格特鲁德悲剧的宿命与其陷入的伦理困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为基础,以伊丽莎白时
学位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维准备晚宴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达洛维夫人》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举办宴会而作准备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加速了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
学位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名篇和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既承袭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开启了现代性潮流,由此凸显了世纪之交随处可见的矛盾性。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女性悲剧、文学地理、语言艺术及圣经原型等批评视角进行了多维探究,但对小说中暗含的视觉隐喻鲜有系统论及,由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凝视”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萨特的存在之思、拉康的欲望镜像和福
学位
作为一个具有新英格兰和英帝国双重经验的独特个体,诗人艾略特的一生可谓经历万千。因此,在其诗歌中,艾略特一生横跨两个大陆的个人经历与景观见闻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贯穿了其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艾略特本人也可以被认为是“景观诗人”。然而,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并非诗人创作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承载诗人哲学思想变化与追问人生终极的载体。事实上,艾略特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终极问题,即“内
学位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继承了古希腊史家赫卡泰和希罗多德开创的男性英雄史观和文艺复兴时期不列颠盛行的男权传统,同时受当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力倡的女性权力的规约,由此造成其性政治戏剧程式的悖论性表征——剧中的女性角色常常身处集权统治最核心的宫廷之中,言行举止皆受制于权力话语最直接的规训,使得她们不得不以温顺恭敬作为身份的伪装,但同时借机进行权力话语的性别操演,其纷繁复杂的权力运作方式及其深刻寓意亟待探究。为了
学位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确定出120Ω·m作为解译岩溶发育区的分界值,以此圈定岩溶分布区域,之后实施钻孔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在验证孔及附近钻孔进行电磁波CT成像探测,进一步验证并刻画两孔间的
期刊
丹尼尔·笛福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也是极具争议的小说家。在其丰富的一生中,他曾是作家、记者、商人,也曾积极参与政治,丰富的人生经历让笛福对英国社会有着充分的洞察。在18世纪,英国大众服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饰消费不仅刺激了英国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且还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小说中第一个在在小说中占中心地位的女性,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