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反抗与觉醒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反凝视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1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名篇和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既承袭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开启了现代性潮流,由此凸显了世纪之交随处可见的矛盾性。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女性悲剧、文学地理、语言艺术及圣经原型等批评视角进行了多维探究,但对小说中暗含的视觉隐喻鲜有系统论及,由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凝视”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萨特的存在之思、拉康的欲望镜像和福柯的权力规训等法国学派的凝视规约非常盛行,在此推演过程中被凝视者演变成观看主体定义及想象的客体。但基于看与被看的轮转、主体与客体互换的女性主义视觉辩证法对传统的被动凝视观提出了挑战,由此催生了具有破坏性力量的反凝视学说:美国学者玛格丽特·奥琳提出了“双向凝视”观念,指出“反向凝视”存在的可能性。美国女权活动家贝尔·胡克斯也对女性“对抗性凝视”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对抗性凝视”不仅可以向目标对象投射主动的观察镜像,还喻示着强烈的反视行为和实实在在的执行力,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关联逻辑。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探索反凝视的霸权诱因,亚雷和安玑代表的男性凝视主体将女性视为欲望及定义的征服对象,英国资本家暗藏的帝国凝视则将殖民地视为想象及入侵的客体,反叛行为一触即发。第二章聚焦反凝视的抵抗表征,苔丝的暴力化反视和南美洲殖民地沉默的暴力行为代表了反凝视的两种典型语用策略。第三章分析凝视及反凝视的影响——尽管凝视霸权压制下的女性及殖民地皆处于他者的异化地位,在凝视的规训下难逃边缘化的悲剧,但这些被视对象敢于通过反视行为表达自我启蒙意识,构筑反叛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研究发现,《德伯家的苔丝》中蕴含着性别及帝国意识形态的凝视往往对被视客体展开视觉压制,但这种视觉权力的运作并非单向行为,凝视者与被凝视者之间的观看关系亦非一成不变,凝视客体借用了反凝视的强大武器,直面凝视者的征服图谋,进而消解对方的统领意志,从而实现了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因此具有不可忽略的维多利亚时期新视觉文化的构建意义。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多里安·格雷的画像》自1890年在利平科特月刊上发表以来,一直在研究享乐主义、道德、艺术和美学问题。王尔德以其令人震惊的叙述攻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道德原则。反过来,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可耻的,现代评论家模棱两可地表达了这部小说,并不断指出令人发指的罪恶和罪行。顺应道德批评的潮流,连现代学者都在研究《多里安·格雷的画像》,重点研究性行为,批判性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衰退。小
学位
上个世纪末,关于服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其讨论了莎士比亚如何利用服务来运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纵观目前关于服务的国外研究,不乏详尽深刻之作,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服务所建立起来的道德批判,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服务以及道德的理论,以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历史背景为依托,从剧中人物对服务的态度以及实践切入,分析《奥瑟罗》中三种类型的服务关系,继而考察了服务与道德之间“相互作用
学位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建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位期间,伊丽莎白一世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带领英格兰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一跃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既洋溢着英格兰建立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又充斥着地理大发现时期英格兰对异域的焦虑和欲望。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克里斯朵夫·马洛在其戏剧中没有直接呈现英格
学位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生活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相较于同时代其他南方作家所更多地体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庭主题,麦卡勒斯以她有创造力的写作风格独领风骚。她的作品产量不大,但作为美国南方的著名作家,她为南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1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著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本文拟从卡罗尔·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思想出发去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历来被认为是一位为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性贡献的作家。乔伊斯虽然并未留在祖国,但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爱尔兰与都柏林,都柏林的地理在小说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运用到的叙事手法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关注与研究。斯蒂芬在这座城市成长,城市的地理展现手法的变换,地理位置的转换都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看世界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以及热奈特与查特曼的叙事学理论,来探讨斯蒂芬的
学位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部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赫尔曼和他的三个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目前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关系、创伤记忆、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希特勒大屠杀的沉思等方面,对主人公的人
学位
霍桑名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象征主义、基督教伦理、心理分析、原型批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批评视角构建了主流的研究常规。具体到女性主义维度,学界主要关注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霍桑独特的家族史、以海斯特为代表的社会第二性等议题,鲜有涉及《红字》性别二元对立观的系统研究,由此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缘起。西方学界的性别二元探究源远流长,美国女性主义
学位
安娜·伯恩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北爱尔兰女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送奶工》斩获当年的布克奖。伯恩斯于196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个普通工薪阶级的天主教家庭。生于长于北爱尔兰的伯恩斯深受当地复杂社会环境和连绵不断战火的侵扰,持续了三十年的北爱问题更是在伯恩斯的生命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也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伯恩斯先后创作的几部作品都是以这一问题时期为背景,
学位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最受人关注之一的当属《哈姆雷特》。王室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探讨的中心话题。尽管批评家们对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进行了考察,但大多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格特鲁德悲剧的宿命与其陷入的伦理困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为基础,以伊丽莎白时
学位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维准备晚宴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达洛维夫人》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举办宴会而作准备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加速了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