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蔓延,居住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相关建设不断扩张,植被等自然下垫面被钢筋混凝土和硬质铺装所替代,车辆和空调释放的热量有增无减,城市发展带来的气候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为目的,通过城市空间的合理调配,从而形成理想的城市小气候环境,是实现城市内部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对气候适应性城市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特色的城市形态分支,能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构成良好的小型立体生态环境,通过要素的合理布局形成宜居空间的典范,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本文选择南京瞻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更多从微气候和环境舒适度视角出发,了解古典园林的小气候环境特征,进一步探索园林要素掇山、理水、建筑及植物配置间的相互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和创新。本研究主要内容具体有如下几部分:(1)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详细阐述,深入了解古典园林微气候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气候与古典园林的适应性关系入手,总结了古典园林在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重点阐述古典园林在顺应气候、利用气候和营造气候3个层次的主要关系,总结造园思想中风水理论的相关理法和应用,提炼造园过程中借气候意象形成的多景交替、多感交互、多情交融的3种常用造景手法,梳理4种常见造园构景要素与微气候的关系,为后续章节进一步探索景观设计要素对微气候的适宜性影响奠定基础。(2)以南京瞻园为例,选取夏、冬典型季节天气状况类似的三天,分别对园中3个区25个测点一天内的变化进行定点实测,记录各点各时段微气候因子的实时情况,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瞻园空间中的温度、湿度、风环境等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两个季节的平均日温度变化都呈现单峰值曲线变化,湿度则与之相反。夏季园内降温平均水平为1℃且最大降温幅度达到2.1℃,增湿平均水平为4.3%且相对湿度最大可增加7.2%。冬季园内温度普遍较园外高出0.5℃左右,相对湿度增大幅度平均水平为2.4%,最大可达5.5%。瞻园在夏季微气候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植物遮蔽区域比建筑遮阴对温湿度的影响更大,和无遮阴区域相比可以降温达1.3℃左右,增湿可达5%左右。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总结造园要素和微气候之间的关系。(3)对瞻园游客进行问卷调研,利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夏、冬季节瞻园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偏好等微气候相关体验进行归纳,从主观层面探讨瞻园园内环境的微气候适宜性,选取国际通用评价指数UTCI,修正夏、冬季节各感觉对应的阈值范围,建立南京区域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得到夏季瞻园热中性温度为27.1℃,舒适范围是22.3-32℃之间。冬季瞻园热中性温度为16.5℃,舒适范围在11.5-21.4℃之间。在对瞻园实测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夏季各景观设计要素对于园林内部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更易使得园林环境达到舒适水平,所以在后续章节对微气候量变模拟分析中也主要以夏季研究为主。(4)选择常见的微气候仿真软件ENVI-met进行模拟,先通过实测数据和输出数据的对比拟合,得到两者日变化趋势一致且温湿度的平均偏差MBE分别为为0.7℃、4.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08℃、7.9%,风速数值基本上差值在0.2m/s左右,从而验证其对于实际园林环境模拟的可行性。结合实测规律利用分类分析法,提取瞻园山水主体空间和建筑院落空间两种典型空间形式,分别从其主要造园要素构成入手,控制其他变量设置多水平不同情景,借助ENVI-met进行量变模拟,分析不同情形下温度、湿度、风速等在区域和局部的变化特点。同时以修正后的舒适度指数UTCI作为优化布局的评价标准,对单一要素作用和要素组合协同作用下的微气候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总结景观设计要素在山石、水体、建筑、植物4个层面对微气候适宜性的影响,并提出21条相应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古典园林的传承以及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