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界对近表层氦泡生长和破裂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能源需求日益紧张,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核聚变能拥有洁净、安全、几乎无限储量等优势,是人类未来理想的能源之一。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性能表现是核聚变能实现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钨基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力、热学性能被认为是偏滤器的首选材料。然而已有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聚变堆运行条件下,高注量率的低能氦离子辐照可使钨近表面层形成大量的氦泡并在表面形成“绒毛状”的纳米卷须结构,使钨的导热性能下降几个数量级并可威胁到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在各种钨基材料中,细晶钨以及纳米晶钨由于内部大量晶界的存在,可很大程度提高其抗氦辐照性能,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低能氦注入导致的“绒毛状”纳米卷须中也存在大量的晶界和氦泡。因此研究氦泡与晶界的互相作用可帮助理解纳米卷须的生长机理和纳米晶钨内氦泡形核演化机理。然而目前对于晶界对近表层氦泡生长和破裂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低能氦注入钨中产生的近表层氦泡与晶界的相互作用,以及钨间隙原子在晶界内扩散的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动力学模拟氦泡在不同晶界构型的纳米卷须内的生长和破裂行为,表明部分特定晶界(Σ3和Σ7)的存在可使氦泡挤出的钨间隙原子簇更为集中的堆叠在表面,从而在表面形成更为明显的附加原子岛结构。受限于纳米卷须内空间的大小以及晶界的阻碍,氦泡的生长几乎无法形成完整的棱柱形位错环,而往往是形成两种更为复杂的混合型位错,且混合位错的类型与晶界的构型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两种混合位错在应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式,本文解释了不同晶界模型导致表面结构差异的原因。基于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提出了氦泡生长可能是导致纳米卷须产生错综复杂分支结构的原因之一。(2)结合分子静力学、动力学、准简谐近似等方法研究了钨间隙原子在Σ5<100>{310}晶界内扩散的温度效应,发现间隙原子在晶界内出现了反常扩散行为,即高温(1000K)时扩散速率小于低温(200K)时的扩散速率。通过分析间隙原子在晶界内的迁移路径,发现间隙原子在晶界内的运动方式可分为低能垒的平行扩散方式和高能垒的垂直扩散方式这两种方式。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稳定位点的形成能以及扩散尝试频率,发现受温度效应所引起的热膨胀和原子振动的影响,间隙原子的主要运动方式发生了变化。高温时主要是垂直扩散方式,而低温时主要是平行扩散方式,从而导致了扩散反常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由于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和屋内饰品等释放有机物所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潜在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有机物是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通常具有很大的毒性,在室温下容易挥发进入空气中,随着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会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癌症和白血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在众多室内有机污染物处理技
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以其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能量回收效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对海水淡化工艺的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液压相关理论,为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针对流场传质问题展开了理论分析,为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样机的研制和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确定了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设计要求及性能评估参数,在对其压力能交换原理分析后,结合盘配流式液压
在敞开式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隧道施工中,出渣是刀盘开挖后的一项重要环节。岩石破碎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掘进状态,岩渣粒径分布不均往往反映了掘进机刀具的故障或掘进参数设置的不合理。此外,粒径过大的渣块还会对传送皮带造成物理损伤。传统的人工出渣监控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判别结果受人的主观性影响,导致了施工效率低下和潜在的施工风险。本文采用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了TBM出
正弦压力信号发生装置是动态传感设备常用的信号校准装置,一般的正弦压力信号发生装置主要用于低频领域,采用活塞式控制结构,有响应速度慢、控制精度低等缺点。本文主要研究应用于高频工况、能产生较高频率正弦信号的压力发生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正弦压力信号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该装置主要由两个压力发生回路组成:基础压力发生回路产生准确的压力信号,决定了目标压力的大小;正弦压力发生回路决定目标压力的频
为了保证船舶结构中加强筋的设计合理性,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建立校核模型进行校核。经过离散的加强筋按照一定规则重组构成理想化计算单元,结合原始船舶信息,建立起可用于规范校核的理想化模型。由于船舶结构中加强筋数量庞大、依附信息、工况条件多变,传统校核方式存在校核模型建立周期长、校核参数计算复杂、数据共享困难等弊端,极大的影响了校核效率。因此,开发一套三维船舶加强筋规范校核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现有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够选择性地分解病原微生物细胞壁中的肽聚糖,一直以来被用作一种“模型”体系来研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酶动力学等。多细胞动物通过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的系统来抵御感染性生物体,但昆虫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与脊椎动物不同的独特免疫系统,昆虫中仅存在先天免疫。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成员,各种抗菌多肽在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溶菌酶是最为著名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发增高,其中血栓性疾病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血栓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疗效单一,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川芎在防治血栓形成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然而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药效物质基础也没有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参与血栓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预测川芎抗血栓的潜
二十世纪初期,量子力学逐渐建立。量子力学的形成和完善极大的推动了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其中,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学。在量子信息学中,单光子源是量子信息技术的核心资源,特别是单光子源的制备与操纵是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技术里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使得单光子源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在参量放大的光子分子系统中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氢能等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面向水解制氢以及二氧化碳还原等非均相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可以从热力学角度对催化材料本征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应的催化活性进行解析,然而DFT方法在进行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时会受到研究体系规模和反应条件设定的限制,使人们无法准确触及到反应路径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车间调度已经成为实现智能生产的关键之一,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是一种在实际生产中十分常见的车间调度问题,也是典型的NP难问题,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GEP)算法能够生成并表达程序或规则,可用于构造启发式方法,进而对问题进行求解。本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