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上肢运动障碍是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导致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生活质量降低,且康复效率低。脑卒中后,对患侧运动皮质区域(M1)的损害导致两个半球之间的不平衡,即健侧M1区的低兴奋性和健侧M1区的高兴奋性,导致相对较差的预后。因此,基于“半球间抑制(IHI)”理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用于减少两个半球之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上肢运动障碍是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导致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生活质量降低,且康复效率低。脑卒中后,对患侧运动皮质区域(M1)的损害导致两个半球之间的不平衡,即健侧M1区的低兴奋性和健侧M1区的高兴奋性,导致相对较差的预后。因此,基于“半球间抑制(IHI)”理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用于减少两个半球之间的不平衡,以达到促进上肢康复效果。但其作用效果因刺激模式、刺激剂量等因素而呈多样无规律变化。固深入研究tDCS调控大脑皮层神经可塑性机制和功能效应是确保tDCS应用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减少脑损伤个体差异影响的关键,从而为临床制定tDCS调控大脑神经功能重塑、促进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课题旨在利用脑电(EEG)技术及JTT测试比较单次阳极刺激(a-tDCS)、阴极刺激(c-tDCS)、双极刺激(bi-tDCS)及伪刺激(sham)干预脑卒中患者大脑M1区域后,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脑神经调控短时效应。实验目的:探究不同tDCS刺激模式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神经网络重塑的短时效应,筛选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的最佳刺激模式;探究tDCS对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作用效应的中枢神经网络重塑机理。实验方法:选用随机分组的交叉对照设计模式将筛选出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单盲tDCS治疗,四种刺激模式分别每周进行一次:电流剂量1.8m A,电极片面积5cmx7cm,刺激时长20min,电极放置位置根据不同刺激模式改变。患者刺激前后分别完成3组任务导向性测试-JTT测试并记录完成时间,同时采集EEG信号,对四种模式刺激前后的患者进行JTT量表评估和脑电监测,对刺激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JTT结果显示卒中患者在a-tDCS干预后的Ⅰ、Ⅱ、Ⅲ、Ⅴ、Ⅵ项任务时间和总时间明显降低(p<0.05),且与sham组在Ⅱ、Ⅲ、Ⅴ、Ⅵ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时间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c-tDCS干预后的Ⅰ、Ⅴ项任务所用时间上有显著改善(p<0.05),但结果与其他三组刺激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tDCS干预后患者的每一项任务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与sham组在Ⅱ、Ⅲ、Ⅴ、Ⅵ和总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sham组在Ⅱ和总时间上有明显增高(p<0.05)。脑电结果显示静息态脑电中三种刺激模式均有改善脑电α频段响应的效果,a-tDCS效果最为显著,bi-tDCS次之,而c-tDCS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tDCS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及20个月以上病程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bi-tDCS对患侧上肢功能中度受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从任务下脑电结果可以看出,a-tDCS干预后患者在进行JTT任务时患侧初级运动功能区α和β频率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RD)现象明显,其余两种刺激脑电结果不明显;Sham组动态脑电出现事件相关同步化(ERS)现象。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中来看,tDCS三种刺激模式均可引起脑网络alpha频段响应,其中a-tDCS和bi-tDCS效果较好;a-tDCS刺激效果对亚急性期及20个月以上病程效果更为明显;bi-tDCS刺激效果对功能中度受损患者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的运动能力,还会对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但因其损伤机制及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目前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仍相当缺乏。在跳跃落地、侧切变向等高危动作中髋、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外翻角度增加等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常被用以评价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性。神经肌肉疲劳是体育运动中的常见现象。随着疲劳的进展,神经肌肉反应能力降低,肌肉力量
研究目的:扁平足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足部畸形,按照形成特点可分为柔韧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两类。僵硬性扁平足是伴有足骨畸形的结构性改变,无论负重还是非负重都有足弓塌陷或消失;而与之相对的柔韧性扁平足是一种功能性改变,在非负重位或踮足站立时能够恢复足弓。足弓这一可逆性特点可能会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与僵硬性扁平足不同的缓冲调节模式,从而引起的损伤风险也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针对两类扁平足的对比研究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大约2/3的脑卒中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重大经济和心理压力。中风后,患者表现出痉挛、虚弱和行走障碍等症状。脑卒中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肌肉活动障碍和肌肉间协调异常,是导致运动不对称和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下肢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的丧失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导致长期残疾的障碍。各种功能障碍引起的足下垂对患者的
背景:支具是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脊柱侧凸的进展,但支具期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PSSE)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国际脊柱侧凸康复治疗协会(SOSORT)建议将PSSE和支具结合使用以提高矫正的疗效,减少支具的并发症,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支具联合BSPTS疗法对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研究目的:步行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平衡是步行的基础,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衡离不开躯干和四肢的协调性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增强核心区域的稳定,从而为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核心的好坏已被证实与膝关节损伤及运动的预防息息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除自身关节和组织,失去部分天然的优势,且选择手术的患者大部分是重度膝骨关节炎,术前术后肌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均下降,从而影响平衡和步行,
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卒中(stroke)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发生后常导致运动、言语、认知等多方面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生率高达80%,常表现为学习、注意、记忆等功能减退,与患者功能预后较差密切相关,如未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干预,最终将进展为痴呆,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
研究目的:研究悬吊结合推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干预前后核心稳定肌表面肌电变化的特征,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核心稳定肌肌力和耐力以及抗疲劳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悬吊结合推压组,共16人,进行悬吊训练和推压手法;对照组为悬吊训练组和推压组,每组16人。三组均治疗4周,每周5次,每天一次,三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均进
背景和目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ADIS)主要来源于两类人群:一类是在骨骼成熟后出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成人,另一类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未治疗或未治愈迁延至成人。60%以上的ADIS会进展,尤其在是骨骼成熟后Cobb超过30°时。ADIS患者因骨骼发育成熟,侧凸畸形较僵硬,往往伴随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国际上,运动疗法(尤其是脊柱侧凸特定性运动疗法)成为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主流
研究目的: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以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丧失为特征的衰老综合征,增加了老年人活动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跌倒、骨折、残疾、独立性丧失和死亡风险。肌少症作为一种与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密切相关的疾病,应尽早加以预防以防止老年人出现功能障碍、失能和衰弱等不良后果。关于肌少症的最新研究中,“可能肌少症”替代了“肌少症前期”作为早期发现和预防肌少症的新概念,此概念的更新
脑卒中后记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职业转归,记忆功能障碍与其他多种功能障碍紧密联系,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记忆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治疗成本较高、治疗效果有限。基于中枢神经的康复治疗方法相较外周神经的康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