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湖北、湖南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从县级尺度研究其主要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主要农作物的局部区域社会经济驱动影响机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作物时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因素,也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湖北、湖南两省的主要作物有水稻(早稻、一季稻、晚稻)、油料、蔬菜等,首先,本文从各作物播种面积着手,分别对各作物进行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其次,选取湖北一季稻、湖南双季稻播种面积作为因变量,结合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主要因子对湖北湖南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时空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湖北、湖南各作物时空格局变化比较明显。对于早、晚稻,1996-2003年间,湖北、湖南早、晚稻播种面积不断下降,其中湖北鄂中地区、湖南湘北地区下降最为显著。2003-2010年间,湖北湖南早、晚稻播种面积开始逐渐恢复增长,湖南基本完全恢复。湖北早、晚稻高值集聚区发生东移,而湖南高值集聚区相对来说基本保持稳定。对于一季稻,湖北在鄂中以及鄂北地区大幅增长,且高值集聚区范围明显扩大。湖南则在湘北地区变化显著,高值聚集区范围明显缩小。对于油料作物,湖北油料作物变化显著,湖南1996-2007年间比较稳定,2007年之后在湘北地区增长明显。对于蔬菜作物,湖北1996-2003年间显著升高,2003-2010年间逐步下降,湖南则整体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高值集聚区都在两省城市圈周边一带。2004、2007年分别是国家针对水稻、油料出台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时间点,从作物时空格局变化的转折点可以看出,国家农业政策对作物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2)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因子、机械面积因子、耕地面积因子、城镇化水平因子、农业经济结构因子、产业经济结构因子的空间回归系数值在湖北、湖南各县域上相对较高,空间差异明显,而且各个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湖北一季稻与湖南双季稻播种面积的影响作用明显不同。而农村人均收入因子对湖北一季稻湖南双季稻的播种面积影响程度较低,空间差异变化不显著。因此,农业劳动力因子、机械面积因子、耕地面积因子、城镇化水平因子、农业经济结构因子、产业经济结构因子是影响湖北、湖南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时空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对章丘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章丘市生态——经济耦合关系、章丘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与城乡互动关系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
交通在区域发展中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以云南省为研究地域,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2、2008、2012年为时间截点,以交通网络密度、重要交通设施邻近度、区位优势度三个指
时钟上的数学问题是很有趣的.利用时针和分针在相同时间内所走过“路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起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为统一解决一类时钟的应用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法.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以下事实:
施用磷肥是农业生产中最为普遍的增产措施之一。近年来,磷肥在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行为,促进重金属形态转化、降低其环境毒性的效应时有报导。其在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实现增肥增产
1942年8月中旬,我和蔡国乾等人,离开白洋淀武工队,在保定以北增河通过平浦铁路(京广),冲过敌人重重封锁,经过‘26小时急行军到达冀西24团留守越所在地大杨村。该团总支书论力路诸让
由于种种原因青年艺术家群体被普遍关注,生活经历的不用,个体的差异,以及面对艺术创作不同角度的观念思考,使“青年”身上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我们很难再去为某个群体所体
生态主题摄影月赛奖品由提供一等奖(1名)价值1580元的手表,《旅游纵览》当期杂志一本及获奖证书二等奖(2名)价值1180元的手表,《旅游纵览》当期杂志一本及获奖证书三等奖(5名
城市群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呼包鄂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新兴的城市群在起步阶段就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近年来呼包鄂地区
中国主题公园在经历三次发展浪潮之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娱乐型主题公园正是其中的热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结合娱乐型主题公园的特性,制定了游客满意度调查问
介绍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光纤传感技术的准分布折射率传感器。通过测量光纤端面的菲涅耳反射信号的强度,实现对待测溶液折射率的分布检测。在多个测量点之间采用不同长度的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