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以结构主义、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理论为构思的框架和写作思路,对汉语“比”字句的概念、特点、功能、类型作了较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并针对蒙古国留学生进行了语言偏误调查,归纳了偏误类型,分析了偏误原因,进一步依偏误类型及学生等级设计了教学对策。文章分为三部分:“比”字句本体结构研究;“比”字句习得偏误研究;“比”字句教学对策研究。本体结构研究部分,首先综述先贤今人在“比”字句本体结构研究及教学方面的成就、现状,点明所存在的歧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比”字句的内涵,考察了“比”字句典型句式的构成,依据“比”字句典型句式的结构项,归纳了“比”字句类型:常规“比”字句和特殊“比”字句。根据“比”字句结论项的特点,将常规“比”字句分为三类十二种。从语义和比较标记角度,将特殊“比”字句分为三类十种。描写了各类“比”字句的结构、语义特征。习得偏误研究部分,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蒙古国教育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各年级蒙古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法行了偏误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偏误分析,将偏误类型归纳为错序偏误、误用偏误、杂糅偏误、误加偏误和遗漏偏误五类;将偏误原因总结为:母语负迁移、错误类推、回避难点、同素干扰。教学对策研究部分,介绍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教学对策,分别论述依偏误类型而设计的教学对策和依学生等级而设计的教学对策。突出对比教学法、预设教学法、点拨式教学、巩固式教学、随机教学的运用。强调副词、介词、助词、语序等的教学。依蒙古国留学生的不同等级而设计了“比”字句式的教学排序。本文在写作中,努力吸收和运用当代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如结构主义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等,既注意挖掘“比”字句的本体特点,又坚持语言教学语境,坚持本体论和教学论研究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既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也一定范围弥补了前人的不足,因此,本文的选题和写作有利于深化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人们的语言运用,对提高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等均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尤其对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