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7年以来,我国南黄淮地区的矿区,共有80多个井筒发生井壁破裂。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井筒破裂机理进行了诸多研究,产生了许多观点和认识,然而温度应力在井筒破裂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甚至被忽略。应该加强温度应力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温度应力在井壁破裂中所起的作用,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论文结合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分析了井筒温度场,详细介绍了强迫对流换热模型和热—应力耦合理论。接着,根据临涣矿区的地质环境和矿区井筒破裂情况,以临涣矿副井为原型建立地质模型,分析并给出了矿区井壁和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以及矿区气温资料。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井壁温度季节性变化、大气与井壁之间的对流换热和井壁与围岩之间的热传导等因素,以临涣矿副井为原型,采用FLAC3D软件,运用强迫对流—热传导模型和Mohr-Coulomb本构模型,耦合模拟了立井井壁温度与季节性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了温度应力场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受气温季节性变化影响,井壁和壁后地层中温度和应力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温度变化滞后效应明显,应力变化滞后约10天。(2)基岩风化带以上地层井壁中由温度引起的附加应力以竖向应力为主,环向应力较小,径向应力很小。最大主应力约等于竖向应力,与井筒轴向夹角为11.9°~14.25°。进入基岩后,环向应力逐渐增大,竖向应力略微回落;最大主应力受竖、环向应力共同控制,与井筒轴向夹角增大至43.8°~49.5°。(3)4~10月在底含、风化带与基岩交界面附近井壁中最大主应力相对集中,保持在-4.0MPa以上,其中6~8月更是达到-7.0MPa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