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调控HeLa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Cofilin1是肌动蛋白运动的调节因子,通过调控细胞骨架actin的重组促进伪足形成进而参与肿瘤细胞的运动,从而在肿瘤细胞转移与侵袭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可能通过改变被修饰蛋白的功能进而影响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或迁移。本课题前期通过分析宫颈癌及其癌旁组织的蛋白棕榈酰化组学发现Cofilin1是潜在的棕榈酰化修饰蛋白。查阅文献发现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在宫颈癌中的分子功能和潜在调控机制未知。因此,本课题以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为切入点,首先确定蛋白的棕榈酰化修饰位点,鉴别对其起修饰作用的棕榈酰化修饰酶和去棕榈酰化修饰酶,进而研究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在宫颈癌迁移与侵袭中的作用,为探究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对宫颈癌迁移与侵袭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目的通过验证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及其动态调节过程,探究其棕榈酰化修饰对He La细胞迁移与侵袭的调控。方法1.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的鉴定:ABE(Acyl-biotinyl exchange),RAC(Resin-assisted Capture),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2.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位点的鉴定:构建突变体质粒,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位点。3.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酶的鉴定: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实验筛选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酶。4.Cofilin1的去棕榈酰化修饰酶的鉴定: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筛选Cofilin1的去棕榈酰化修饰酶。5.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在细胞迁移和侵袭过程中的影响:细胞划痕,Transwell迁移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对He La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1.通过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NH2OH处理的实验组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ABE,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随着2-BP加药处理时间的延长,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信号逐渐减弱,并在药物处理10 h后抑制效果最明显,结果表明Cofilin1是棕榈酰化修饰蛋白。2.通过蛋白纯化、质谱组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Cys39的棕榈酰化修饰所占比例为4.29%,Cys80的棕榈酰化修饰比例所占为14.71%,Cys139的棕榈酰化修饰所占比例为12.77%,Cys147的棕榈酰化修饰所占比例为10.87%。通过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ys80位点突变后棕榈酰化修饰水平下降明显,三位点突变体3C/A(C39A/C139A/C147A)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稍有降低;四位点突变体4C/A(C39A/C80A/C139A/C147A)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下降最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Cys39,Cys80,Cys139,Cys147均为棕榈酰化修饰位点,且Cys80位点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最高。3.通过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ZDHHC4,ZDHHC5,ZDHHC6能明显升高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ZDHHC4,ZDHHC5,ZDHHC6的表达量高于其它对照组,结果表明ZDHHC4,ZDHHC5,ZDHHC6是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酶。4.通过细胞转染,ABE,RAC,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PPT2能明显降低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He La细胞中PPT2能与Cofilin1结合;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在He La细胞中PPT2能与Cofilin1发生共定位,结果表明PPT2是Cofilin1的去棕榈酰化修饰酶。5.通过细胞划痕及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突变体C80A及去棕榈酰化修饰酶PPT2,He La细胞的愈合速率及穿膜数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突变体C80A及去棕榈酰化修饰酶PPT2,He La细胞的穿膜数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降低能明显促进He L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Cofilin1是棕榈酰化修饰蛋白,其棕榈酰化修饰位点为Cys39,Cys80,Cys139,Cys147;ZDHHC4,ZDHHC5,ZDHHC6是Cofilin1的棕榈酰化修饰酶;PPT2是Cofilin1的去棕榈酰化修饰酶;Cofilin1棕榈酰化修饰具有调控宫颈癌He L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其他文献
背景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分子分型主要分为四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约占20%。TNBC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并且TNBC具有较高的基因组突变率、基因扩增率和缺失率。锌指结构域(Zinc Finger Domains,ZNF)是一种小的蛋白基序可以调节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虽然研究表明ZNF蛋白可以直接结合D
背景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以进展期为主,5年生存率较低,以腹腔镜为主的胃癌根治术为进展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方式。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淋巴结清扫是关键环节,充分的淋巴结送检是实现准确分期和预后评估的必要保障。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送检数目影响因素众多,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为判断肿瘤进展、评估患者预后及指导后续治疗提供参考。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索影响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切除组织标
背景:卵巢癌临床确诊时约有75%~80%已属临床晚期,表现为盆腹腔局部浸润和广泛种植转移。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仅可达到50~60%,即使实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盆腹腔仍有肉眼不可见的残留癌细胞,因此最大程度减少盆腹膜肿瘤负荷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可有效清除腹腔残留病灶,但是具有较高的毒性以及较多的导管相关并发症。19
背景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居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侵袭和迁移引起的并发症是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MTSS1)可以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但其机制尚不明了。研究显示,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可以介导肿瘤转移,但有氧糖酵解是否参与了MTSS1对肿瘤转移调控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高表达MTSS1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细
背景肺癌是一种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均高居首位。多数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容易延误病情,当患者确诊时可能已进展到肺癌中晚期阶段,肺癌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心肺功能下降、严重呼吸困难、疼痛、抑郁、焦虑等多种症状,以及放化疗等辅助疗法产生的放射性心肺损伤等副作用均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
背景肝癌早期临床症状比较隐匿因此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已经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介入、放化疗的方法来治疗肝癌晚期的患者,但是因为患者的不良反应大以及疗效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1-2]。研究结果发现,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可通过直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地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3-4]。本研究主要探讨了miR-369-3p通过影响Cyclin D1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细胞学、基因表达及免疫表型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目前DLBCL的一线治疗主要是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等生物靶向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40%-6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仍存在一部分患者经标准一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对于复发难治的DLBCL患者,探索新的分子靶点将对DLBC
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球癌症的第7位和第6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发生在中国的食管癌约90%以上为鳞癌,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是发病特征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清,尽管近年来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方法有了较快进展,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RKCA在食管鳞癌的发展中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PRKCA对
背景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群体的主要健康问题。由于直肠指检(DRE)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1975年至1990年期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稳定上升。虽然PSA检测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按摩等同样可导致血清PSA浓度升高。近期研究观察到全身炎症反应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背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地域性明显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中约50%以上发生在中国,而河南地区是全球食管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与西方国家绝大部分为食管腺癌迥然不同的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完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1]。由于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死亡率仍无明显下降。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是导致食管癌预后差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