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煤矿工人社会心理因素与倦怠的关系。2.分析DRD2基因和SLC6A2基因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性。3.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性关系。为煤矿工人心身疾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730名一线煤矿作业工人,采用职业倦怠问卷、心理资本问卷,情绪智力问卷,基于组织的自尊问卷和工作内容问卷(JCQ)进行问卷调查。在职业倦怠组和非职业倦怠组中各随机抽取150人,共300人作为此次研究中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基因交互作用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对象,SHEsis软件及GMDR软件进行基因-基因和社会心理因素-基因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煤矿工人1382人,职业倦怠检出率为84.4%,其中零倦怠者215人(15.6%),轻度倦怠者680人(49.2%),中度倦怠者416人(30.1%),重度倦怠者71人(5.1%)。不同性别、倒班情况、婚姻状况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得分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三班两倒组的高于其他组;离异或丧偶组的高于未婚和已婚组;2)煤矿工人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39±1.03,处于中等水平,得分最高的维度为韧性(4.45±1.07),得分最低的维度为自我效能(4.28±1.12);不同学历、婚姻状况的煤矿工人其心理资本得分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304,P<0.05);3)煤矿工人情绪智力总分为80.97±22.3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维度为情绪运用(20.78±6.08),得分最低的维度为自我情感评价(19.74±6.08);不同性别、工种、婚姻状况的煤矿工人其情绪智力得分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244,P<0.05);4)煤矿工人基于组织的自尊总分为31.94±7.83,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工种、婚姻状况的煤矿工人其基于组织的自尊得分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组织的自尊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210,P<0.05);5)高职业紧张组的煤矿工人占64.3%,不同工龄、学历的工人职业紧张得分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组工人的职业紧张程度不同,且不同倦怠程度的职业紧张各维度得分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职业倦怠组中职业紧张阳性占比较大,中度倦怠组工作要求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零倦怠组自主性得分高于其他组。零倦怠组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中度职业倦怠组的D/C比值高于其他三组,轻度和重度倦怠组的D/C比值高于零倦怠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比值与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心理资本、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自我情感评价、他人情感评价、情绪运用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和情绪运用对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情感评价、对他人的情感评价和工作要求对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7)SHEsis软件结果显示,DRD2基因rs6277和rs2242592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组在倦怠组和非倦怠组间频率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C6A2基因rs2242446位点和rs4783899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组在倦怠组和非倦怠组间频率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GMDR软件建立的rs4783899、基于组织的自尊和心理资本组成交互模型最好。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理资本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OR=0.131,95%CI:0.042~0.410),基于组织的自尊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OR=15.575,95%CI:0.374~6.391),rs4783899、基于组织的自尊、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性别、倒班情况、婚姻状况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2)心理资本、情绪智力、基于组织的自尊与煤矿工人职业倦怠具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其水平可以影响到职业倦怠感的体验。因此,在现实中提升煤矿工人的心理资本,情绪智力、基于组织的自尊水平,将有利于降低其职业倦怠感。矿工职业紧张越高,其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越大。3)DRD2基因和SLC6A2基因与职业倦怠未发现关联。rs4783899、基于组织的自尊、心理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煤矿工人职业倦怠的发生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