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是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区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的自然特性,而且其极强的根蘖能力可使种群自然更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2010年以来,陕西省吴起县出现了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死亡的现象。由此,本研究以死亡率、死亡密度、更新率等作为沙棘人工林衰退和更新的衡量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拐点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和天然更新对立地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坡向、坡度、微地形与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显著相关(P<0.05);不同坡向的死亡率均值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随着坡度的增加,沙棘人工林死亡率呈增大趋势,陡坡沙棘衰退最严重;各微地形条件下,缓台沙棘保存得最好,陡坎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坡位对沙棘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2)坡向对衰退沙棘林天然更新影响显著(P<0.05),阴坡衰退沙棘林更新状况最好;坡面微地形与沙棘天然更新率显著相关(P<0.05),更新率大小呈现陡坎<浅沟<缓台<原状坡;坡位和坡度对衰退沙棘人工林的更新率无显著影响(P>0.05),位于中坡位的阴坡、缓坡最适宜衰退沙棘萌蘖更新。(3)对死亡率和更新率4种地形因子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向和坡度可作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立地因子的筛选指标,微地形和坡向可作为衰退沙棘天然更新对立地因子的筛选指标。(4)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和更新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形阈值,其死亡稳定态或更新稳定态会在阈值处发生骤变。死亡坡度阈值为24°~26°、40°~41°,阳坡沙棘林在坡度为17°~18°时,死亡率也会发生跃变;缓坡的沙棘人工林的死亡坡向阈值为125°和285°;陡坡沙棘人工林死亡的坡向阈值为85°和255°。随着坡度的增大,阳坡衰退沙棘林的天然更新率会在坡度31°处发生骤降,阴坡沙棘林的更新率会发生一次骤降、一次跃升,坡度阈值点分别为25°和36°。缓坡条件下,沙棘林的更新坡向阈值点为90°;陡坡条件下,衰退沙棘更新率分别会在坡向215°和300°处发生骤降和跃升。(5)在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沙棘人工林时,应掌握沙棘人工林的地形因子阈值,优先选择坡度小于阈值区间18°~31°,坡向小于阈值区间85°~215°或大于255°~300°的坡面,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