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是汉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汉语文教学的人文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汉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汉语文教学的人文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是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师素养等多方面互相渗透的结果。西藏学校的汉语文教育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除了帮助以藏族为主体的学生通过对汉语知识的学习,学会通过汉语进行报刊阅读和日常交流,西藏学校的汉汉语文教育还肩负着通过汉文化的熏陶渐染,促进藏汉民族之间的理解与融合的重任。尤其是近年来,西藏处在反分裂的前沿,更好地开展汉汉语文教育,在汉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更好加强藏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效地抵御西方分裂势力对我们的“西化”和“分化”。如何在西藏汉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汉语文的人文功能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研究者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证的方法描述西藏学校汉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的现状,并对原因进行探索与分析。第二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什么是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分为几个维度。研究者认为,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汉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汉语文教学方法的人文性,汉语文教学目标的人文性等方面。第三部分以实证的方法描述了西藏学校汉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体现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汉汉语文人文性的认知匮乏,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人文性”式微,汉语文教学中的“过度练习”对人文性的僭越,实践教学中缺失人文性的迷失,汉语文教学的“伪对话”对人文性的压制。第四部分对西藏学校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导致西藏学校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考试制度的问题;二是班级人数的问题;三是汉语文课程的地位问题;四是校本教材的使用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了西藏学校的汉语文教学应该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样一个终极的教育目的,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革高考形式、摒弃汉语文教学中的“去人文化”思维等途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