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长期争论中解放出来的翻译研究另辟蹊径,加强了对翻译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跨学科、多角度研究。这种文化转向实际上是将译者放在了文化背景下审视。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繁荣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归使得人们重视对自身的关注而成为各个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焦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外对于译者的动机研究尚未系统化。对翻译心理的研究仍停留于主要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对翻译活动中的认知、思维、理解和记忆等心理现象的讨论,较少关心译者动机这样的主观因素。本文结合动机认知框架下的三种理论对译者动机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影响译者动机的几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以期拓展对译者动机研究的空间,更加深入、详实、系统地探讨译者的翻译动机。
本文的第一部分绪论旨在阐述译者动机研究的重要性。第一小节回顾了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为研究译者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小节阐述了译者动机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国内外翻译领域内译者动机研究的现状。第三小节则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在概述了本文所涉及的动机心理的概念的基础上,追溯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动机认知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本文在动机认知理论框架下所讨论的三种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结合层次需要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对译者的内在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和外在诱因(包括追名逐利、政治抱负和文化立场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对这些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动机的因素进行分类梳理。以期说明译者动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译者动机对翻译作品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四部分结合期望价值理论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对作为社会团体中一员的译者动机进行分析。作者除了介绍传统因素分析法,对译者和出版商、出版商和读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关系对译者动机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从人们在社会团体中表现出来的三种行为模式:从众、顺从和服从入手,分析了社会动机对译者动机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语,作者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外部诱因对译者动机的影响,对出版商就译文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