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四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操控学派和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为基础理论框架,并运用描述性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各译本所处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来揭示翻译所受的制约以及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决策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对比和分析了《野性的呼唤》的四个中文译本。第一个译本由刘大杰和张梦麟合译,出版于1935年;第二个译本出版于1981年,译者是蒋天佐;其它两个译本都出版于二十一世纪初期,译者分别为孙法理和杨春晓。四个译本的时间跨度较大,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都有所不同。本文选取的是一个纵向对比的角度,分析不同时代对译本的制约因素。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各译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来阐述不同时代的译者选择该本小说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在文本层面上对各译本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最终目的旨在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时代的译者都选择该本小说?2,为什么不同时代的译本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3,为什么不同时代的译者会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总结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翻译行为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常常会受到翻译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如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译者为了获得一个时代读者的认同一般都会顺应当时的主流文化。
其他文献
具体的语言现象既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往往是理论研究的归宿。如沈家煊先生(2011)所言,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是语言中繁杂的语言现象,语言理论是在语言研究之前或之后
诺贝尔奖桂冠获得者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于1977年出版其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该作品于出版的当年被评为全国最佳小说,并于次年获得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