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并且,在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化的历史中,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五千年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汉字蕴含了深远的文化积淀。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汉民族的教育,绵延数千年,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典籍,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从孔子创立”以儒为师”起,直到19世纪末,中国汉语文教育一直是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经世济时教育、知识百科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同时,汉字,作为一种形态特殊的文字,要想更好地学习它也需要有特殊的方法,就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特殊规律。从孔子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探索着最适合、最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习汉字人群的不断增多,我们的“教学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满足时代的要求,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字法”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要,更好地承载它不断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本文立足于时代发展以及现实需要对“字本位”所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法,深刻剖析了“字本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利用科学的理论、方法,重拾“字本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整体描述了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概括了“字本位”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学者们的研究状况。“字本位”思想的运用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实际年龄还尚轻,并且,很多学者对这一思想还或多或少地持有保守或中庸的立场,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坚持从自己的教学立场出发进行着现代语文教育。本文即是针对这方面出发,根据现阶段专家们对于“字本位”的研究,对“字本位”教学方法做出了概念上的界定,希望能够提高”字本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地位,让更多的优秀的一线教师们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第一章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具体阐述了“字本位”思想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高考”的重压力之下,语文的“思想教育”作用往往被它的“功利性”所压倒。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已经被篡改成为了“考点教学”、“知识点教学”等等,语文的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渐被教师们所淡化,在课堂上,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如何可以让他们可以在各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语文教学课堂屡见不鲜,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本章旨在从“字本位”出发,试图让呆板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接受“考点”、“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字本位”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缺失。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年级的调研,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不同的老师在进行语文授课时都会根据其地区差异,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进行符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的课程设计。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采取以“字”为基的教学方法,这些也恰是证明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字本位”的缺失。第三章主要提出了关于重塑“字本位”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问题。伴随着人们日渐对于“字本位”教学地位的忽视,其本身所具有的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强大的优越性被严重地抑制,甚至可以说,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作用被逐渐淡化。本章从重拾“字”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字本位”思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出发,重振“字本位”在现代生活以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