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响应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精神,我国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主要组成部分,首先从2006年7月1日起,逐步开展了符合自身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三年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执行,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全国120多万名高校教职员工的工资结构和收入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绩效工资制度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产出,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自身缺陷以及制度实践运行阻力较大,当前高校教师薪酬分配仍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绩效工资制度预期效果的实现。因此,对高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理清当前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本研究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绩效工资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并根据时间线索回顾了我国高校的工资制度的整个演化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行政导向的等级工资制度;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6),职位导向的等级工资制度;改革纵深时期(2006-至今),业绩导向的绩效工资制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水平较低,差异较大;二是目标不明确,基础不扎实;三是标准不科学,重心不突出;四是考核行政化,结果显异化。通过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支付能力不足;其次、高校、学院、学科和教师本身核心竞争力不同;再次高校人力资源支撑战略滞后;最后、高校职能的无形性和长期性。最后在对比分析了美、英、德等发达国家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对策:一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与高校的业绩挂钩;二是战略导向,科学配置高校的部门与岗位;三是绩效导向,完善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