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用Si/Al/Si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的理论吸锂容量为炭素材料的十倍多,且二者的吸锂电位比较接近,成为了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个热点。目前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问题是在吸/放锂过程中,较大的晶格膨胀率使电极寿命急速衰减。 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表面粗糙的Cu箔集流体上沉积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Si/Al/Si三层薄膜,并用各种手段对薄膜的表面及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在1.5~0.005 V(vs.Li<+>/Li)和0.1 mA/cm<2>条件下,该薄膜电极首次放锂量为0.88 mAh/cm<2>,循环100周后,放锂量仍能保持在0.61 mAh/cm<2>,为初始放锂量的70%。5 C和10 C时的容量分别0.2 C时的53.7%和16.4%。 XRD、HRTEM和SAED分析表明,该薄膜循环前后均为非晶态,该结构也许是维持其较好循环性能的主要原因。SEM和EDS结果表明:该薄膜循环前总厚度约为3.2 μm,循环100周后体积膨胀率约为250%;SEM和F TIR结果显示,在首次吸锂过程中有SEI膜的生成。EIS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极化电阻首先从46.9 Ω·cm<2>(第1周)降低到36.2 Ω·cm<2>(第50周),而后又升高到47.3 Ω·cm<2>(第100周)。CV和容量微分曲线分析表明:在首次吸锂过程中有Li<,21>Si<,5>和Li<,13>Si<,4>两种合金产生;在以后的吸/放锂过程中不再有晶态物质生成。 为了验证薄膜电极在实际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装配了以商品化的LiCoO<,2>为正极的2032型扣式电池。实验结果表明,在2.5~3.9 v和0.1 mA/cm<2>条件下,该薄膜电极首次放锂量为0.74 mAh/cm<2>,循环110周后,放锂量增加到0.77mAh/cm<2>,并在以后的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循环300周后,放锂量仍能保持在0.75 mAh/cm<2>。5 C和10 C时的吸/放锂容量分别为0.2 C时的46.2%和21.5%。 研究表明,Al的加入不仅提高了Si膜的导电性,有效抑制了其电压滞后现象;而且也有效抑制了Sj膜的体积膨胀,使之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 本文制备的复合材料容量高、吸锂电位低、循环性能好,可望成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一种理想的负极材料。
其他文献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区域。它的研究起源于20
《足球阿达西》这部漫画讲述的是新疆墨玉县喀瓦克乡一群热爱足球的孩子的故事。  《大学生》:看《足球阿达西》的第一感觉是,这不是一个正经的运动番(漫画、动画,二次元用语)。漫画特别好玩,有很多好笑的地方,怎么想到做一个这样“不正经”的足球漫画的?  李杨:其实最开始就是单纯地想做一个运动番。我们考虑了很多题材,足球是其中之一。后来看到一部关于“和田小学生沙漠里踢球”为主题的微电影,才知道原来在西部还
Li-Co-Mn-Ni-O系列电极材料是当前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此系列材料最有期望取代LiCoO成为新一代商业化正极材料。本论文详细评述了Li-Co-Mn-Ni-O系列
当前,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是构筑碳碳键及碳杂键最为原子经济性的途径。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和药物中的重要结构片段。本论文首先综述了Rh(Ⅲ)催化C-H键活化合成杂环化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它能使学生明确本节目标,探求新知,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临战”状态。我在观摩了很多节优秀教师的课例后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以下所列举的案例是从创设问题情境的三种不同方式的角度,探讨数学课堂应如何有效进行。  一、直接式的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复习已有立体图形的“旧知”和已有生活经验